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09月23日 星期三

    看法

    让农家书屋成撬动农村发展“新支点”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09月23日   20 版)

        58.7万家农家书屋遍布各地、覆盖了全国有基本条件的行政村,累计配送图书超过12亿册……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文化惠民工程,农家书屋把知识送到了农民群众身边。推动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农家书屋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记者走访发现,随着各地逐步完善拓展农家书屋的服务功能,农家书屋不仅是让农民汲取文化养分的“知识大本营”,也成了农民掌握先进技能、树立脱贫致富信心的“精神加油站”。(9月15日新华社)

        58.7万家农家书屋、累计配送图书超过12亿册……这样的数字已经足以证明了这项公共文化惠民工程的成功。数据显示,农家书屋工程自2005年开始试点、2007年全面推开以来,农民人均图书拥有量从工程实施前的0.13册到如今的2.17册,增长了近20倍。农家书屋工程“送书下乡”,为广大农村地区、广大农民朋友源源不断输送文化养分,对民众精神文化需求进行充分供给,取得了显著成效。让乡村振兴有了更多文化力量的“加持”。

        相比于其他的民生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带来的改变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但让人们能够汲取文化养分,与让人们“吃饱饭”同等重要。一方面,农家书屋是在培育乡村阅读文化,有助于丰富基层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农家书屋成为农村的“精神家园”;另一方面,农家书屋工程也有利于开启民智,能够转化为推动基层民众脱贫致富、创业创新的内在动力。

        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并非一帆风顺,也遭遇了一些困难。建立初期,一些农家书屋面临书籍陈旧、农民热情不高的窘境。对此,各地以农家书屋为载体,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相关部门也开始重视“文化精准投放”,如推出农民自主选书模式、精准选配适合农民阅读的图书……让农家书屋更接地气,更受农民欢迎。就像“精准扶贫”一样,“文化养分”也要分受众,要做到“精准投放”,才能更好发挥“精神加油站”的作用。

        农民书屋并没有满足于做传统的“实体书屋”,而是与时俱进,通过数字化建设迈向“云端”。如有地方推出“农家书屋+电商”服务站,将电商请进农家书屋,不仅让农家书屋成为农村“文化输入”的“基地”,也能让农家书屋成为“农产品输出”的纽带,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港口”。

        农家书屋越来越成了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精神支点”,成了撬动农村发展的“新支点”。遍布广大农村地区的农家书屋是越烧越旺的“精神篝火”“文化篝火”,点亮了新农村发展之路。这样的“精神篝火”“文化篝火”不能熄灭,而要越烧越旺、越点越亮。这就需要持续深入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久久为功,持之以恒,让农家书屋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引路明灯”、精神引擎。

        湖南省常德市 戴先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