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08月26日 星期三

    袁敏真正想要告诉世人的,是她更相信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一批又一批贫困学生用知识改变命运的真相。

    呼唤时代的燃灯者

    郑从彦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08月26日   11 版)

        《燃灯者》,袁敏著,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20年4月第一版,35.00元

        2018年,作家袁敏在《收获》杂志发表《乡村教师》一文,写的是半个世纪以前为北大荒农村孩子们奉献青春的一群知青教师。两年后,她依旧聚焦中国乡村教育,聚焦教育扶贫,以一部纪实文学作品《燃灯者》讲述“时代楷模”陈立群的事迹。按她的话说,“从我采写《乡村教师》开始,我的心已跌落在中国贫困落后地区千千万万个孩子中间,我的目光再也无法离开中国乡村教育这块阔大深广的土地。”她这么说了,也真的这么做了。如果说《燃灯者》所讲述的,是一位有情怀、有思考、有经验的教育专家的感人事迹,那么袁敏真正想要告诉世人的,则是她更相信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一批又一批中国贫困学生用知识改变命运的真相。

        要想发现,就要从未知中睁开眼来。如果说陈校长是用行动践行对教育的执著,那么袁敏是用文字为这段富于戏剧性的支教作见证。于是,袁敏通过微信与陈立群校长取得联系,乘坐高铁从杭州至台江,实地走访学校了解陈校长支教山区中学的真实原因,寻访当年宏志学生深度挖掘人物背后的成长和心路历程。这次难得的经历,让她明白:时代提供了图景,但需要有人去解读。

        或许是时代楷模身上特殊的光环,在这部纪实作品中,袁敏表现出无比强烈的个人意识。为了凸显这份热情,她在书中刻意放大了一些文字,譬如“但若能在有生之年为改善西部落后的教育做一点事,生命会更有价值”这样的共鸣,让两个关心乡村教育的人彼此的心贴得更近。又如“为什么你一直关注贫困生这个群体”这类的疑问,则是替无数人追问心中的那一个答案。在共鸣、感叹和追问中,袁敏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更真实、更丰富、更立体的书生校长。

        作者采访的结果并非简单以实录的方式呈现,而是通过故事的形态被阅读。如在讲述“藕”这一例子时,袁敏的叙述就颇为精妙。一开始她以寻找马背上的女孩小故事为引,牵出她对贫困地区的孩子上不了学的思索;接着,通过陈校长讲述的两个例子作为对比,呈现乡村教育的复杂多面性。然后,她连珠炮似的追问,希望从陈校长口中得出学校没有追踪“藕”这一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可是陈校长的沉默,让她“决心自己去寻找答案”。最终她们在藕的闺蜜处印证了猜测并得知了一个更意外的结果:19岁的藕,已经要做两个孩子的妈妈了。一心一意地追根溯源,最终却得到的是意料之外的结果。袁敏这才明白:个体的经历,其实能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群体的命运。原来,陈校长沉默的背后,显然隐藏着更深沉的思考。袁敏恍然大悟,霎时明白陈校长《我的教育主张》中的第三条“教师要管好自己的嘴。面对问题,没有从源头背景上进行深入分析,就不可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所蕴含的深刻意蕴。

        正是西部贫困地区教育的落后,才需要更多像陈立群校长一样的燃灯者。燃教育之灯,就是燃民族希望之灯。上世纪,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在二十一世纪,陈立群校长“不忘初心,始终用真心、动真情搞教育,从而成为一名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历史的共鸣,绝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有一丝减弱。

        时代和个人的记忆之间,往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真实事件亲历者的个人回忆,相信会更为贴近事件的原貌。在阅读《燃灯者》一书时,读者必定会越来越明显得感觉到,如果说袁敏写《乡村教师》带有些许机缘巧合的因素,那么写作《燃灯者》就是她有意识的追寻。在她的字里行间中,我们每个人都自觉或不自觉成为了这次支教行动的见证人。她燃起了大众对乡村教育的关注之灯,她呼唤有越来越多的时代燃灯者可以接连不断地出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