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22年但杜宇导演的中国第一部儿童电影《顽童》的放映算起,至今中国儿童电影已经走过了近百年历程,其中新中国成立后的70年时间,正是儿童电影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期,在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下,一大批影响数代中国儿童观众的精品力作得以涌现。虽说近年来也有一些有心人专注于儿童电影史料整理,但一直以来都缺少一部能够系统而完整呈现新中国儿童电影发展历史、体现学科思维的理论研究著作,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谭旭东《新中国70年儿童电影发展史》的出版正逢其时,对打量和检视新中国儿童电影成就和经验、探求儿童电影未来发展路径,都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总结起来,这部获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出版的著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细致而清晰地梳理了新中国儿童电影的发展脉络。在具体叙述新中国儿童电影的发展历程时,该书基于对儿童电影发生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文艺环境等因素的考察,而将这70年时间分别切分成1949年到1976年的“新中国成立之初”、1978年到1989年的“新时期”、1990年到1999年的“90年代”和2000年至今的“新世纪”四个时间段,共以四章二十节的篇幅加以描述,分别涉及到各阶段儿童电影产生的时代语境、发展基本情况、题材类型、特点总结和问题思考等。新中国儿童电影在各个发展阶段的成就、亮点乃至不足因此有了清晰了然的展示机会,那些具有重要标杆意义的事项得到了凸显:新中国第一部儿童电影《为祖国祝福》,中国首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儿童电影《鸡毛信》,新中国第一部少数民族题材儿童电影《五彩路》,中国第一部正面表现少年校园生活的影片《祖国的花朵》,中国第一部儿童科幻电影《霹雳贝贝》,“关于”儿童的电影《城南旧事》,儿童本位的电影《鹿鸣翠谷》,触及儿童电影创作基本问题的《童年的朋友》……作者尽其所能还原了此间儿童电影的发展面貌与轨迹,向世人真实、客观而立体地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儿童电影艺术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其次,深入而透辟地论析了新中国儿童电影的成绩和问题。作者并不以描述史实提供一份资料翔实可靠的新中国儿童电影地图为满足,其更致力于通过史论结合从儿童电影以往的突进与回旋中总结基本规律,以史为鉴知进退,以论导引明得失。作者是带着温情、敬意和理解而走进70年流金岁月中的,论说成就,充分肯定不虚饰;触及问题,科学分析不回避。作者敏于发现各时期儿童电影在叙事模式、思想主题表达及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相通相近之处,也尊重各时期儿童电影独特的美学追求,对于此间出现的诸种问题也有勇于探索的勇气。譬如,新中国成立后27年里的儿童电影在塑造积极向上的儿童形象和教化儿童方面成就卓著,但也有忽视儿童安全问题、存在“暴力崇拜”“英雄情结”的缺失;新时期儿童电影在儿童心理挖掘和扩大社会内涵方面具有独特的时代品格,但在对儿童生命价值的认识上有待提高和深化,在把握儿童电影的内涵和外延上还存在不足;90年代儿童电影在审美风格、艺术手法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也存在一味迎合市场而忽视电影艺术性的情形;新世纪儿童电影创作观念有超越,思考和回应了新问题,具有艺术的时代自觉,但缺乏对儿童心理变化的细腻捕捉,产业化转型之路不顺利,徘徊于公益性和产业化之间,受到进口大片及网络新媒体文化的严重冲击。
再次,认真而审慎地探讨儿童电影未来发展策略。众所周知,因为社会媒介环境变化等原因,近年来儿童电影质量下滑,市场低迷,观众流失严重。在此节点,作者回顾和书写儿童电影史实在是别有寄托,意在更好地瞩目未来。作者在对以往儿童电影发展基本规律和现实状况有了充分认知的基础上,以专章来对中国儿童电影未来健康发展道路进行富于建设性的整体思考。针对已然出现的诸种问题,譬如,儿童电影与儿童文学渐渐疏离,儿童形象塑造相对模式化,情节简单化、模式化,儿童电影成人化等,作者积极建言,提出诸种务实可行的策略,比如借鉴和利用新媒体,借鉴国外优秀儿童电影,充分张扬儿童电影想象力,拓展儿童电影表现空间和出台制定电影扶持政策等。其对儿童电影乃至于儿童文学的拳拳之心,昭然可见。
多年来,谭旭东在儿童文学创作和研究方面勤勉有成,其积极拓宽研究领域,将视野投向儿童电影,历时十年之久完成20万言《新中国70年儿童电影发展史》这个“副产品”,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儿童电影,也包括儿童戏剧,天然地与儿童文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毫无疑问,《新中国70年儿童电影发展史》夯实了儿童电影研究的基础,同时也厚植了儿童文学之根。据此我们有理由对谭旭东未来的创作和研究抱有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