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07月15日 星期三

    一百五十余位作家联署公开信,反羞辱,吁宽容:可惜效果不好

    中华读书报记者康慨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07月15日   04 版)

        ︽阿尔玛︾封面上的阿尔玛

        美英拒绝出版法国白人作家的黑奴小说

        一百五十余位外国作家和知识分子上周联署公开信,呼吁全社会保护争论和宽容,避免出现一言独大和左翼“意识形态上的一致性”,否则就会形左实右,与危及民主的特朗普之流为伍。

        信中说,在种族正义问题上秋后算账固然可喜,可一旦矫枉过正,也可能让开放的争论受到窒息。

        信文谴责了“蔚为时尚的公开羞辱和社会孤立”,也对“盲目的道德确认”提出批判。

        公开信于7月7日发表在《哈泼斯》杂志的网站上。

        联署作家包括马丁·埃米斯、安妮·阿普勒鲍姆、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约翰·班维尔、马毅仁(布鲁马)、诺姆·乔姆斯基、卡迈勒·达乌德、弗朗西斯·福山、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叶礼庭(伊格纳季耶夫)、乔安妮·罗琳、萨尔曼·鲁什迪、格洛丽亚·斯泰纳姆和法里德·扎卡里亚等。

        有旁观者指出,信的内容并不新鲜,只是一群文化精英因为胡说八道受到公众指责后发出的抱怨罢了。

        联署者中,埃米斯和鲁什迪是多年来饱受批评的“厌女狂”。福山是保守派的旗帜。马毅仁2018年因为签发替男权鸣冤的雄文而被迫辞去了《纽约书评》主编的职位。

        目前最狼狈的要数《哈里·波特》的作者了。由于对变性人不敬,并支持对同性恋实施医学矫正,罗琳正在遭受来自多方的严厉抨击。

        在发现信上也有罗琳的名字后,一位耻于和她同伍的变性人知识分子立刻撤回了自己的署名。

        虽然刚刚发表了支持变性人的看法,阿特伍德还是和反变性人的罗琳一起签了字。

        公开信本身也不无争议。有人指出,呼吁保护争论的公开信起到的正是压制争论的作用。

        一些变性人知识分子表示,这封信让他们感觉到了威胁。

        数位联署者已经反悔,公开要求退出。

        不过,到上周日,还有一百五十一人的大名列于信末。

        爱尔兰大作家约翰·班维尔不后悔。

        “我们生活在一种懦弱和胆怯的风气中。”他告诉7月12日出街的该国《星期日独立报》,“我们正在经历一个非常危险的时代。”

        除了美国人、加拿大人、英国人和其他欧洲人,与主流世界较为接轨的一些阿拉伯和印度知识分子也在信上签了名。

        中华读书报注意到,署名者中没有一位知名的变性人或黑人作家。

        在“黑人命也是命”运动如火如荼的时候,英国出版商沃克书局取消了在美英两国出版法国著名青少年文学作家蒂莫泰·德丰贝勒(TimothéedeFombelle)新作的计划。

        德丰贝勒的青少年小说《阿尔玛:起风了》(Alma,leventselève)6月11日才在法国上市,很受好评,现已卖出二万六千册。

        故事发生在1786年的非洲,借黑人少女阿尔玛的视角,配合大量的细节,揭露奴隶制的罪恶。

        但沃克书局认为,二十一世纪的白人男作家已没有当然的权利,通过女黑人的眼光来回溯贩运黑奴的历史。

        “我不生气,因为我能理解他们为什么作出了这样的决定,但我感到伤心和失望。”四十七岁的德丰贝勒告诉《巴黎人报》,“我伤心是因为这是文学的特点,通过创作来讲述别人而不是我们自己的生活,于此见证那个时代的暴力。孩子们需要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为了写《阿尔玛》,他筹备了三十三年。1987年,他十三岁,住在象牙海岸,他父亲在那儿做建筑师。诸圣节时,父母带孩子们去了加纳。几百公里的海岸线上,遍布着荷兰人、法国人和英国人留下的要塞,两百多年前,欧洲人在这些地方关押和挑选黑奴,再把他们运往美国和加勒比诸岛。今天,植被侵入了要塞,但墙上的铁环仍然历历在目,在小德丰贝勒的脑子里留下永生难忘的印象。从那时起,他就开始研究奴隶制及其暴行,并知道有朝一日,他要动笔。

        没承想,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英语世界,反对文化挪用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白人作家写黑人小说的合法性一再遭到质疑。

        所谓的文化挪用(Appropriationcul⁃turelle),指的是某一文化的成员对另一种文化元素的借用,此类借用如今常常被视为不当的或冒犯性的,尤其是在多数文化挪用少数文化时,如青年白人流行女歌手米莉·赛勒斯在舞台上用臀部肌肉表演快速震颤,或白人男演员梳起满头的麻花小辫,或加拿大总理在学生时代自涂黑脸,白人写黑人当然亦在此列。批评者指责多数文化的挪用行为剥夺了少数文化成员的文化身份和集体归属感。

        2006年,德丰贝勒出版了长篇童书处女作《独孤托比》(TobieLolness),大获成功。书中描写身高不足两毫米的小人儿世界,其主人公是大树国著名科学家独孤西教授的儿子独孤托比。

        《阿尔玛:起风了》由加利马尔青少年出版社出版,是德丰贝勒计划中女黑奴三部曲中的首部,描写主人公阿尔玛为了寻找被贩卖的弟弟,离开山谷,被掳上“温柔的阿梅莉”号,跨越海洋,驶向法国。

        (康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