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07月15日 星期三

    让生态博物馆成为传承乡土文明的活标本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07月15日   08 版)

        民族文化原地保护,乡土人才摄制乡土文化,文旅和商业“跨界”融合,构建“博物馆+”多元发展体系——2003年以来,广西选择自然与文化遗产丰富且偏远的民族村寨作为建设地点,先后建成10座各具特色的民族生态博物馆,并与广西民族博物馆共同构筑起交流、合作、共享的“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工程”联合体,探索出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广西模式”。(据7月7日《光明日报》)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变化加剧和城镇化建设加快,一些保留着传统记忆的事物正在“渐行渐远”;在由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加速转型过程中,部分村落也在“变”的格局中湮没在时代的记忆中。然而,传统村落里,尤其是少数地区的村寨中,保留着许多独特的历史记忆、俚语方言、乡约乡规、生产方式等,它们都具有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采取切实举措,继而多元传承乡土文化,以期保持民族文化的完整性,也正是“打捞乡愁”“构筑文化自信”这一语境下的正确打开方式。

        2003年,广西率先在全国探索民族文化“联合体”保护模式,启动了“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1+10工程”,即由广西民族博物馆带动辐射,先后在全区各地新建10个专业生态博物馆,遵循“文化保护在原地”的理念,通过“政府主导、专家指导、居民参与”的方式,在发展中保护民族文化,目前这10家民族生态博物馆已经实现了生态博物馆社区的自我管理,生态博物馆建设也融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以及文旅融合,有效推动了民族村寨的振兴。

        民族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有效保护了传统城镇和村寨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打下了基础,促进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保护,文化展示空间得到拓展;同时带动了当地生态旅游的兴起,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另外,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也为各地打造生态文化城镇、生态文化社区提供了一种借鉴,既符合了当下利益,又兼顾了群众的长远需求,阐释了“生态和生计”的辩证关系。

        “生态博物馆”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人雨果·戴瓦兰和乔治·亨利·里维埃在197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第九届大会举办期间提出。他们将各界普遍关注的生态问题,引入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博物馆建设中,把生态和生计看作有机整体,用动态的概念实现对社区的整体性保护。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具特色的文化印记,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在打造美丽中国的进程中,维系民族文化传统、保持千百年来的乡土文明,利用地域鲜明的文化推动地域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因为许多民族文化一旦被历史所割裂,就只能成为教科书上的一段段叙事。因此,笔者希望更多的地市也能够遵循“保护+传承+发展”的原则,深度挖掘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文化内涵和乡土文明,借鉴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广西模式”,因地制宜打造出属于自我鲜明特色的民族生态博物馆,让生态博物馆成为传承乡土文明的活标本!

        河南省焦作市樊树林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