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宫廷画家李在,字以政,号一斋,莆田(今属福建)人。《明画录》谓李在“精工山水,细润者宗敦熙,豪迈者宗马(远)夏(圭),人物气韵生动,名倾一时”。他的画风属于浙派,画法多效古人,但仿古而不泥古,融汇贯通,自成风格。《萱花图》是李在存世作品中唯一的一幅花鸟画,是难得的传世佳作。《萱花图》中一枝向右上方斜伸,逸笔潇洒,苍劲有力;根部叶片以浓墨阔笔而写,或偃或俯,摇曳多姿,率性豪放,生动而有神韵;茎梢数朵萱花以淡墨细笔勾点,或盛开怒放,或含苞待放,端庄秀丽,清雅温馨,既描绘出花卉妩媚柔美之态,又展现其生机盎然的内在生命力。由于长期埋于地下,画的颜色有些脱落,但仍不失气韵生动,形象鲜活,似有一缕缕清香徐徐飘来。画面左上角题七绝一首:“帘卷薰风夏日长,花含鹄嘴近高堂,筵前介寿双亲乐,颜色辉辉映彩裳。”落款“莆田李在为郑仪写”。下钤白文“自家意思”“海天秋月”二印。这幅画作是于1982年4月在江苏淮安市淮安区城东郊闸口村的一座明代墓葬中发掘,墓主人是明代书画收藏家王镇。经当时徐邦达等文物专家鉴定,为李在真迹无疑。现收藏在淮安市博物馆。
从该画所绘之萱花和题诗看,是为赞颂母亲而作。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把萱花比喻成“母亲花”。《诗经·卫风·伯兮》曰:“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朱熹注:“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谖草即萱草,又称“忘忧草”,北堂代表母亲。“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儿子从军远征,在北堂旁边种上萱草,母亲见到萱草花,便可缓解对儿子的思念之情。远行在外的儿子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惦记着母亲。西汉名将李陵奉汉武帝之命率领五千步兵与八万匈奴兵大战于荒漠,血战八天八夜,力竭而降。在此之前苏武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同是天涯沦落人,二人常有往来。后来,苏武返国,而李陵因为娶了单于的女儿为妻却不能回归。他置酒为苏武送行,席间,李陵悲喜交集,感慨万千,泪如雨下,作《李陵赠苏武别诗》,其中曰:“亲人随风散,历历如流星。三萍离不结,思心独屏营。愿得萱草枝,以解饥渴情。”李陵身在异邦,思念亲人,思念祖国,但是有家不能回,有国不能归,其矛盾、痛苦的心情和好友生死离别的伤感与谁叙说?但愿得到一枝萱草,以解思念之情。唐代诗人孟郊命运坎坷,仕途多蹇,连续两年参加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望子成龙的母亲对儿子寄予厚望,在孟郊46岁那年,母亲让儿子再次赴京城赶考,以博得一个好前程。当孟郊半夜中醒来时,看到母亲还在灯下一针一线为自己缝补明天远行要穿的衣服,“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泪眼婆娑,悄然起身,借着月光在堂屋的台阶旁载下几株萱草花。在临行前,母亲千叮咛万嘱咐,依依不舍。孟郊有感而发,吟诵《游子诗》:“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萱草花又称“宜男花”,曹植有文讴歌萱草花华美晔煜,懿行嘉德,其《宜男花颂》曰:“草号宜男,既晔且贞。其贞伊何?惟乾之嘉。其晔伊何?绿叶丹华。光采晃曜,配彼朝日。君子耽乐,好和琴瑟。固作螽斯,惟物孔臧。福齐太姒,永世克昌。”古人以萱草花喻母亲,真是恰如其分。无论土地肥沃,还是贫瘠,她都是一往无前、坚忍不拔地生长着。在百花园里,她没有牡丹花的雍容华贵,国色天香;也没有梅花那样傲霜斗雪,万人景仰。然而,她依然亭亭玉立。苏东坡有诗曰:“萱草虽微花,孤秀能自拔。亭亭乱叶中,一一芳心插。”萱草花是一种奉献之花,在万紫千红的春天里,她藏匿不露,不去凑热闹,也不争春。而待到百花消逝的初夏,她悄然开放,消除世间的一切忧愁,为人间洒满亲情,让人无忧无虑,天天快乐。秋天来临时,她又将自己晒干,奉献在人们的餐桌上。当人们身患病痛时,她化成良药,医病疗伤。
萱草花,母亲花。宋代叶梦得有诗曰:“白发萱堂上,孩儿更共怀。弄孙那得见,将母竟难谐。”元代王冕有诗云:“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