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稿书法艺术的鉴赏,是一门综合的人文知识学问,包括手稿书法与汉字的文化意味,情感艺术的蕴意,笔墨艺术的特点,线条艺术的意涵,章法艺术的构设诸多内容。
中国手稿书法以汉字为载体,深入理解手稿书法艺术,首先要从汉字的文化意涵出发。对于汉字的文化意涵理解,不仅能够深化了解汉字的文化特性,而且对于手稿书法艺术的鉴赏,也有着重要的潜在感应。古人把汉字造字规律归纳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周礼·地官》:“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为“六书”最初的解释。象形、象事、象意、象声指文字形体结构(自然物态的拟像),转注、假借指文字使用方式。汉字 “六书”的妙谛是解读汉字的重要钥匙。古人倡导写字应该从识字始。也就是说,使用汉字首先要明白理解汉字具有“六书”的文字意涵。汉字的“六书”也是方块字造型的意涵。理解汉字“六书”的字义与造型的意涵,对于书写者笔墨表述的情感与思维及思想的意蕴,有着重要的审美潜在感应。如古人写“吉”,上面必须是 “士”字,不能写成“土”字。同时,汉字的偏旁部首,也是造型的物化意象,如:木、水、贝等,望其形亦知其字义涵义的类别。由文字“六书”的意涵使我想到中国传统文化另一个重要学术领域“六艺”的意涵。其实作为汉字构成的“六书”文化涵义与“六艺”文化意蕴,是中国传统文化一根藤系的两个大瓜。古人写字先识汉字“六书”的意味,识字目的是为明悟 “六艺”的大理。从汉字造型意味,也可以解读出“六艺”的“天地之心”。马一浮先生曾倡导国学就是“六艺”之学。1938 年,他在浙江大学首开国学讲座,第一讲就提出:“今先楷定国学名义,举此一名,该摄诸学,唯‘六艺’足以当之。”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依“六艺”统摄人文精神涵义,来构设建立丰富的人文精神体系。马一浮先生还说:“六艺可以该摄诸学,诸学不能该摄六艺。今楷定国学者,即六艺之学,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学术,广大精做,无所不备。”(《马一浮集》第一册,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年版,10 页。)如何悟觉“六艺” 在中国哲学、伦理以及文字上,感发人类思维、情感、自性智慧的意蕴,这是极为重要的意义。“六艺”对于完善修养性情,涵养学识,修炼心性起到诸多妙不可语的作用。
中国书法与中国手稿文化是由两个概念组合的一个综合性的研究题材,同时也是丰富的文化系统。研究者首先必须以中国文字沿革的流程,来感悟文字沿革流程与中国人文思想动态,再深入书法艺术的各阶段社会思潮与个体书写的特殊性考察。手稿书法是通过书写者的笔墨线条的笔意、笔法、章法诸多精神意态,来表现其手稿的艺术意味。
研究中国书法与中国手稿文化,应该从甲骨、金文、简帛入手,从殷墟卜辞至历代名碑名帖大家书体,随读随悟,则自明面目。比如,从甲骨文到简帛的手稿书法发展过程,是一个中国文字裂变过程。从甲骨文与简帛文字的造型来研究手稿,一是要从这两个时期人文精神与人文氛围构成的精神气象,二是要从其文字意味来解读人文蕴意的角度,三是要结合人文氛围与文字意味来破译手稿写者的审美情感、情绪、思维、价值观念。甲骨文字的简约精要,简帛文字的丰富奇幻,以及钟鼎文的神秘神圣,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手稿文化丰富意味。研究这一时期书法与手稿必须关注原始宗教、祭祀礼仪、政治思想等,发见其思想内容、礼仪特征、文献形制、传播方式、艺术观念、技巧表现等。因此,真正研究中国书法与手稿文化,必须从“六书”与“六艺”中互动互感,感受中国书法与中国手稿文化的丰富蕴涵义味。
古时称信件为“简”“笺”“牍”“札”“素”等,作为个人信讯传递的载体,其书写的手稿书法,往往率性随意,涉及处世接物、交友或切磋学问、生活情趣诸多内容,具有手稿书法艺术的人文价值意义。宋代苏轼《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东武帖》《邂逅帖》《次辩才韵诗帖》《跋吏部陈公诗帖》《归安丘园帖》《获见帖》《覆盆子帖》,都是以信札与文稿形式而体现书法的逸笔余兴,笔意情趣,微妙技巧,于墨迹中百态横生,天机自动,妙合自然的美学意味。
古人书札用纸称之为花笺,花笺纸精致华美,以题咏写诗名为“诗笺”。笺纸作为文化使者,如今虽不流行,但闲情意趣,翰墨古韵,为人所喜欢,爱不释手。一封书信,一纸墨韵,一处文字,一份情怀,一地心境,悠然风雅皆蕴藏于宣纸花笺之间,便是生命记忆之苔痕阶绿,草色帘青,与天地契合,涵意于无限生态意趣。
信札作为文人雅士之文化与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有着十分重要的书法手稿文化意义。制作精美的信笺,配上笔墨灵秀的文字,表述优美的语言,是令人喜爱的手稿与书法艺术品。
信札的书写工具,显得十分重要。前人用毛笔写字,今人用钢笔写作,仿佛给人的心态也带来潜在感应。毛笔的柔软富有弹性,并饱和着水墨,笔画纵横能产生丰富的形体与水色的变化,出现艺术多姿的美。相反,钢笔工具有着硬度的刚性,没有毛笔的变化丰富与意涵丰赡的笔墨线条的美感意趣。毛笔每一笔画都讲究起承转合,钢笔则没有笔迹墨水的丰富变化的线条审美意涵,但是钢笔加快了书写速度,也加速了思维的节奏,不仅使语言愈少蕴藉,也使书写缺乏个性艺术的表现。我个人觉得,读古人毛笔写的文字,有一种从容不迫的坦然自在、斯文雅致的美感。今人的钢笔字,总是在匆促中增强着节奏的速度,表现出一种刚性的感觉。
近年来,中国文化界对名人信札手稿的收藏与研究逐渐升温。中国传统的信札手稿是以毛笔作为书写工具的作品。但是作为书法手稿的信札作品,也是形式多样的。一般来说,信札手稿书法区别于其他的书法作品,主要是指信札的手稿书法,表现在毛笔与纸质上的作品。这样就明显地将手稿书法定位于用毛笔书写在纸质上的作品。诚然,由此可以类推到铅笔、钢笔、圆珠笔的手稿书写艺术上。我们知道手稿书法本身就是书法的艺术,但它区别于其他的书法艺术,具有感情亲切感、感受透视感与感悟真实感。
信札手稿文化其实也是一个有系统的文化,研究信札手稿文化,要从其不同的时代精神与社会思潮及信札往来的社会角色、情感与思维、人生理念诸多问题入手。近现代一些文化名家的信札书法,也表现了这种手稿书法审美的意味。
信札手稿是书者直接的情感与思想交流载体。在信札手稿中,常常发现许多书写者在行笔中出现涂改现象,或字迹潦草,楷书与行草交错其间,使人能够从中发现书写者的思维与情感流动等变幻动态现象。这其实是发现书写者感情与思维在动态中变化的轨迹。鉴赏者可以从这些隐蔽着书写者心灵密码中,发现许多文化心理的奥秘。
比如,近年来,人们比较注意对走向佛门的弘一法师的信札书法艺术的审美意味的理解。因为弘一法师平时与友人或学生交往,喜欢用书信致以问候与交流。他于 1932 年 7 月致刘质平信指出:“书法佳者不必纸大而字多,故小幅之字或较大幅为佳。”具有极高审美文化品位的弘一法师的信札,不仅从中感受法师修行的历程,与文字的优美清净,而且可观赏法师的书法从魏碑《张猛龙》“有相”之书法,逐渐走向清凉无尘的“无相”之字的修行精神变化与内在心灵宇宙的净化。正如叶圣陶对弘一法师手稿书法评点:“就全幅看,好比一个温良谦恭的君子人。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就一个字看,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只觉得每一笔都落在最适当的位置上,移动一丝一毫不得。再就一笔一画看,无不使人起充实之感,立体之感,有时候有点儿像小孩子所写那样天真。但是一面是原始的,一面是成熟的,那分别显然可见。总结以上的话,就是所谓蕴藉,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叶圣陶:《弘一法师的书法》)
一次,叶康乐先生与我谈到,他在颂读《大方广佛华严经·贤首品》时,读到“雅思渊方文中玉,歌舞谈说众所欣。一切世间众技术,譬如幻师无不现”偈语,忽而感悟此偈正是弘一法师一生的完整诠释。因此,弘一法师不同的信笺形式与不同时期书法的书写,还能感受时代文化变迁的印记。从法师早年书意魏碑《张猛龙》的古朴浑厚、气势雄浑,到晚年的书信笔法简静的线条与平静的笔势中,从墨色流痕间流淌着无我的意态,仿佛清溪流泉水的美感。特别是弘一法师晚年的信札书法,笔笔到位,平和简静,清峻高格,亦呈清静之境。大书者皆通天地性情。常听到一些对手稿书法有悟性的人,观赏弘一法师书信书法说:“一看到弘一法师的字,我的心就宁静下来,感到无上的清凉。”由此深刻地感受到法师所语:“我的字就是法”。这就是弘一法师书法法相的布施。特别拜读法师临终绝笔“悲欣交集”四字偈语,令人感通法师从沧桑世尘走向庄严清净的“皓月临空,清净无尘”的精神境界!
非常有意思的是,与弘一法师性情相异的鲁迅先生,也是从魏碑书法入手,一生留下大量的文稿与书信的手稿笔迹。鲁迅的手稿书法笔画苍劲凝神,浑厚蕴意,是中国近代作家中最难得的书信手稿书法的艺术珍品。从其书法充满着内在精神张力的笔势间,流露出意志坚定,从容不迫的的艺术气质。特别将其书信小字放大后,从其一派魏晋大气磅礴的笔画间读出书者的丰富人文底蕴的风采气象。鲁迅先生那笔笔藏锋内蕴,精思含蓄的非凡意志力的笔墨神采,使人感受到与先生的猛士精神,文笔锋利的文采,有着一致性的精神气象。
同样从魏碑一路走出来的弘一法师与鲁迅先生,一位无论是书信内涵与书法墨迹,都以“出世”的超越尘世的空寂清净,从人生斑斓走向平淡的智慧意象生态;一位无论是书信涵意与书法意象,却都以充满激情与思想的“入世”豪迈抗争的勇健者,从人生气势浑雄走向凝炼的精神气象风貌。弘一法师从一位充满浪漫色彩的艺术家,走向孤寂清净的禅门佛子,从其信札书法中的简美净洗的笔划中,读出清净庄严,普度众生的担当意识。鲁迅先生从少年壮志,走向后来意气风发的社会斗士精神,从其书法的笔墨留痕中,读出果毅刚强、雄厚壮美与爱憎分明的性格和志向。两者的信札书法正是体现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乃至人生终极的思考。
如果我们将鲁迅先生与郭沫若先生的手稿书法进行比较,也是颇有意思的。郭沫若先生的手稿书法作品,往往给人以纵横张扬与秀媚诗性的情感与思维美感,仿佛缺乏鲁迅先生的沉稳大度,果决坚强的蕴含力量。郭沫若先生的手稿书法是诗人的性格,浪漫而洒脱。鲁迅先生的手稿书法,是文人的品格,浑厚而蕴情。鲁迅喜爱魏晋碑文并研究魏晋文学。魏晋碑的字是用刀刻出来,刚劲雄健。后来的书帖是用毛笔写出来的,柔软善变。鲁迅先生手稿书法与文风,乃至为人处世的风骨皆显示魏晋时代的精神风采!鲁迅先生的手稿书法点画清爽,锋藏意涵;郭沫若先生的手稿书法多弧引带,舒张纵横。纵观鲁迅先生与郭沫若先生的手稿书法,亦可知他们的文章风采与为人处世的品格!
与鲁迅先生、郭沫若先生同时代的胡适先生,从他的书信手稿书法中,发现胡适先生清爽简明,均匀适度的线条,构设结体高雅大气,从容自在的态势中,点画工整规则,从不潦草,可见书家心中充满自信与自在的心胸,严谨逻辑的思维。与鲁迅、胡适、郭沫若同时代的文化人,如刘半农、钱玄同的信札与文稿书法,都具有明显的文化个性与独特的书写风格。比如,近代文化学者叶圣陶年轻时钟情于书法篆刻,他的书法气象端严,线条沉稳,“拙厚、纯朴、磊落、大方、工稳、谨严,既是他的人格品范,亦是他的笔墨旨归。他的书法在颜鲁公、邓石如、弘一诸家用功尤甚”(李建森《圣者襟怀,学人法书——读叶圣陶及其书法》)。他的手稿书法属于文人字的独特路径,恪守传统,融合楷篆,形成了个性独特的韵味。
从我观赏过欧洲汉学家高本汉、马悦然、汪德迈诸先生的手稿书法中,感到汉学家的汉字书写手迹也颇有意思。他们的手稿书法仿佛魏碑走出来的风格,总是一板一眼,工工整整,一笔一划,从不潦草。这可能和他们长期从事于中国经典研究,养成了严谨的习惯有关。从这些汉学家的手稿书法里,仿佛看不到行书,更没有狂草。真正写行草书的人,一般要经过长期汉字写作训练的过程。特别是毛笔书法,没有经过一番长期汉字文化熏陶与经历,是不可能写好行草书的。
(本文摘自《心呈意象——谈书论画随笔》,章方松 著,西泠印社出版,定价:5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