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03月25日 星期三

    说什么,怎么说

    沉默的父亲

    郭小聪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03月25日   18 版)

        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形象,爱而沉默,感人至深。特别是老父亲攀爬铁道为儿子买桔子的经典细节,这种重在以情动人的写法,实际上是诗化的,仰视的,与中国亲情传统有关,对中国当代散文影响很大,网络文学也不例外。

        德国作家赫姆林的《父子情》,也刻画了一位沉默的父亲形象,但文中那少见的审视的眼光、疏离的口吻,显然来自于另一种文化底蕴。

        当然,童年都是天真的。当儿时的作者听到客人议论他父亲——一位风度优雅的企业家:“这是一个多么漂亮的人呀!”他惊呆了:“他怎么会漂亮呢?他是我的父亲呀!”

        父爱也都是深沉的。一次父亲同客人谈话,忽然发现幼小的“我”站在角落里,便把我领到隔壁,“他突然把我抱起来,紧紧搂在怀里,一声不响,拼命地吻我。那是一个既甜蜜,又令人惊讶的瞬间。面对如此贪婪的吻,我极力要喘口气,我在他的怀里挣扎着,因为他那天脸刮得不光,他的胡子茬儿直扎我。……当我抬头看他时,我惶惑地发现,他的眼里噙着泪水,这是我头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看见他的眼泪。”一位父亲沉默而疯狂的爱!

        随着年龄增长,作者能够平视父亲了,口气也变得客观:“他这个人,向来不爱说话,具有一种疏远的、不露声色的和蔼,在他深深陷入沉默和梦幻的时候,一旦有人要跟他说话,或者提出问题,他为了回到现实中来,常常需要几分钟的时间。然后,他的目光会流露出惶恐不安。”显然,这样一位父亲不会是高高在上的家长,所以也才会有这样随意的文章开头,恰是父子俩日常平等相待的写照:“我常常去探望我父亲。有一天,他劝我去剑桥,我拒绝了。他问我理由。我回答说,为了德国革命,我愿意和工人在一起。自从我们这一场分歧之后,他再也不跟我争文化政治问题了。”

        然而,父亲沉默的爱是有原则的。当一战结束,父亲从战场归来,获得了勋章,也转变了好战立场,他甚至不许孩子玩玩具兵。一次,少年气盛的“我”夸夸其谈着战争与政治,“我父亲一听这话,脸涨得通红,他站起身来,一句话未说,走到我的椅子旁边,给了我一记耳光,便离开餐厅而去。后来我才想起来,他从未谈过战争,相反,一旦有谁提起这个话题,他便会陷入一阵长时间的沉默。”

        沉默似乎是父亲与这个世界对话的方式。当纳粹统治到来,作为犹太人,他的艺术品被没收,俱乐部将他除名,资助过的音乐家也不再和他来往,但父亲只是报以沉默。他钢琴弹得很好,每天更多沉浸在音乐里,“似乎在等待那场灾难来临”。

        那么父亲是像羔羊一样沉默而懦弱吗?不,世事越是荒谬,越是显示出父亲沉默中温文尔雅的力量。他改变不了世界,但世界也改变不了他始终平静如水的注视。是的,他从不错乱,至死保持着尊严。战后据纳粹集中营难友回忆:“他在党卫队面前始终保持了一种令人奇怪的态度:守纪律,有礼貌,鄙视。” 这是真正的内心强大!

        如果说,《父子情》令我难忘,另一部养老院题材的德国纪录片《生命的震撼》则让我惊奇。因为养老题材在我们这里天然具有安慰性质,老年人是长者,又毕竟退出了主流生活,除了“颐养天年”和“最美夕阳红”外,很难想到其他内容。

        但没想到,德国音乐家和导演去找老人们,却是要他们回忆各自的痛苦,重回人生残酷时刻,然后再转化为相应的音乐形式,构成德国一页历史的悲歌。

        更让人意外的是,老人们在痛苦冥想中似乎复活了当年的生命力,人们也渐渐忘记他们是弱者了。特别是“科隆车站”一幕,老人们变成了活的历史教科书,臃肿的身躯,踉跄的步履,不再让人怜悯,反而传神地再现了当年整个德国的痛苦和迷茫,但不是靠着嘶声吼叫,而是靠着内在精神自持。如同康德所言:“悠久的年代是崇高的”,哲学与音乐,正是这两种德国人擅长的精神活动,让历史碎片呈现艺术的庄严。

        当然,每个民族都有其精神传统和艺术思维,但能够欣赏别人的杰作,也是好的,美的,有助于为自己的文化创造打开眼界,兼收并蓄。(郭小聪)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