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03月25日 星期三

    古诗词中的上巳节

    陈虎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03月25日   15 版)

        《兰亭雅集图》(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藏)

        杨柳荡秋千图(清陈枚绘)

        暮春三月日重三,诗成夺锦斗香奁

        上巳节,又称“元巳”,本为农历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至迟到周朝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注重三月时令。暮春三月,“阳气布畅,万物讫出”,大自然焕发出蓬勃生机。每逢此时,男女老幼纷纷走出户外,聚集于流动的水边,或祭祀或沐浴,并逐渐形成了踏青、祓禊等风俗,以祈求获得生命的力量、祛除鬼怪作祟,并兼有“会男女”的重要意义。这种礼仪称为“褉”或“袚褉”。《诗经·郑风·溱洧》就描写了上巳时节发生在郑国溱水和洧水汇合处的临水祓禊、男女欢会之事:春日撩人,河水清澈,青年男女无拘无束地嬉笑,于情意渐浓时互赠鲜艳灼烁的定情芍药,情趣盎然,宛如一首欢畅流动的爱情乐曲,天真烂漫,透露出一种浪漫明媚和遥远风情的古朴,显得格外清新纯净。西汉之初,每当上巳之日,京城长安万民空巷,纷纷走出家门,来到城东灞水或铲水之滨,祓除不祥。到了东汉,上巳节就已被载入官方礼制,《后汉书·礼仪志》记有“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上巳节的内容也更加丰富,人们来到流水边,已不再单纯地举行沐浴祓禊仪式,而是当成郊游的大好时光,充满着活泼欢乐的气氛。魏晋时期,上巳节便被固定在了农历的三月三日,并逐步变成了文人骚客赋诗填词雅事的时令佳节。尤其自魏晋流传下来的曲水流觞、兰亭雅集,更为上巳节注入了无限的风雅与诗意。于是风情浪漫的上巳节,敲击着历代文人骚客的心弦:“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满禊潭。”(唐张说《三月三日定昆池奉和萧令得潭字韵》)他们“历览风光好,沿洄意思迷。棹歌能俪曲,墨客竞分题”(刘禹锡《三月三日与乐天及河南李尹奉陪裴令公泛洛禊饮各赋十二韵》),“平分好句才无劣……诗成夺锦斗香奁”(《玉山雅集》录顾阿瑛联句),致意生活、寄寓情感、感喟光阴,为后人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既强化了节日,又纯净了风俗。

        曲水传觞盛,皇祇布德初

        祓禊本是上巳节的精神内核,因此上巳节俗最初属于具有仪式感的祭祀活动。汉代以后,每逢上巳,朝廷都要“燕及群辟……列坐文茵。羽觞波腾……管弦繁会,变用奏新”(西晋张华《太康六年三月三日后园会》)。两晋时期,上巳节的民俗事项就已经丰富多彩了,除“祓禊”仪式外,诸如踏青郊游、文茵诗会唱和、饮酒娱乐等一应俱全。在皇帝举行的节日盛典中,“郁郁近侍,岩岩台狱。庶寮鳞次,以崇天禄。……巍巍天阶,亦降列宿”(西晋王赞《三月三日诗》),为的是祈求于“春服既成,明灵降祉”(西晋潘尼《上巳日帝会天渊池诗》),以期皇朝“大祚无穷,天地为寿”。至迟在西晋,从宫廷到民间,上巳节“曲水流觞”已成节日习俗,人们每于此时“携朋适郊野……托波泛轻爵”(东晋谢惠连《上巳诗》);“坐此修筵,临彼素流。嘉肴既设,举爵献酬。弹筝弄琴,新声上浮”(西晋阮修《上巳会诗》)。尤其是朝廷的聚会,更是“滥觞逶迤,周流兰殿。礼备朝容,乐阕夕宴”(东晋谢灵运《三月三日侍宴西池》);“朝光灼烁映兰池……轻波微动漾羽卮”(梁沈约《上巳华光殿诗》)。荒废朝政、耽于酒色、醉心诗词和音乐的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更是每于上巳之时,“北宫命箫鼓,南馆列旌麾。绣柱擎飞阁,雕轩傍曲池。……树动丹楼出,山斜翠磴危。礼周羽爵遍,乐阕光阴移”(南朝陈江总《三日侍宴宣猷堂曲水诗》);“歌声初出牖,舞影乍侵柯。面玉同钗玉,衣罗异草萝。既悦弦筒畅,复欢文酒和”(南朝陈陈叔宝《上巳玄圃宣猷嘉辰禊酌各赋六韵以次成篇诗》)。陈叔宝的《上巳玄圃宣猷堂禊饮同共八韵诗》反映了他与张式、陆琼、顾野王、陆琢、岑之敬等五人于上巳节的一次饮酒赋诗盛况:“百戏阶庭满,八音弦调清。莺喧杂管韵,钟响带风生。山高云气积,水急溜杯轻。簪缨今盛此,俊乂本多名。带才尽壮思,文采发雕英。乐是西园日,欢兹南馆情。”他们“言志递为乐,置觞方荐寿。文学且迾筵,罗绮令陈后”(陈叔宝《上巳宴丽晖殿各赋一字十韵诗》)。唐代,上巳已成为三大节日之一,节日活动中,新进士游宴最隆重,历史影响也最深。新科进士正式放榜之日恰好就在上巳之前,考中进士这样的大事,自然要庆祝一番,自唐玄宗开始,朝廷每于“晴风丽日满芳洲,柳色春筵祓锦流”(唐徐彦伯《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由于皇帝亲自参加游宴活动,所以与宴者也经皇帝“钦点”。在“彩仗连宵合,琼楼拂曙通。年光三月里,宫殿百花中……酒筵嫌落絮,舞袖怯春风”(唐王维《三月三日勤政楼侍宴应制》);“万乘亲斋祭,千官喜豫游。奉迎从上苑,祓禊向中流”(唐王维《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的曲江宴会中,皇帝、王公大臣及与宴者一边观赏曲江边的天光水色,一边品尝宫廷御宴美味佳肴。所以能参与这样的盛会,既体现了皇帝给予的恩宠,更是人生的一大幸事:“披观玉京路,驻赏金台址。……别有江海心,日暮情何已”(唐王勃《上巳浮江宴韵得址字》);“赐欢仍许醉,此会兴如何?翰苑主恩重,曲江春意多”(唐白居易《上巳日恩赐曲江宴会即事》),志得意满之情溢于言表。宋朝时期,“青阳三巳日,佳气九城中。洛饮传周俗,溱诗载郑风”(宋晏殊《奉和圣制上巳日》)的上巳节俗,仅具“曲水传觞盛,皇祇布德初”(宋毛滂《代人和御制上巳锡宴诗》)的功能,并逐渐演变为诗人们吟诵诗作的“诗会”:“禊饮逢元巳,春游盛舞雩。流杯传楚俗,饫赐出尧厨。……肆筵环曲沼,飞盖塞交衢。洛邑声诗逸,兰亭岁月徂。”(宋杨亿《上巳玉津园赐宴》)

        皇家盛宴中创作的应制诗难免阿谀曲从,而那些记录文士之间欢聚畅饮的诗词则更易打动人心。唐文宗开成二年(837)三月三日,河南尹李待价以人和岁稔,将禊于洛滨,召白居易、萧籍、李仍叔、刘禹锡等十五人泛舟洛水,宴饮赋诗,“望之若仙,观者如堵”,舟中人醉在香醇的酒里,也醉在欢快的节日气氛里,挥毫泼墨写下“妓接谢公宴,诗陪荀令题。舟同李膺泛,醴为穆生携。水引春心荡,花牵醉眼迷”(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川色晴犹远,乌声暮欲栖。唯余踏青伴,待月魏王堤”(刘禹锡《三月三日与乐天及河南李尹奉陪裴令公泛洛禊饮各赋十二韵》)等诗句。南宋诗人杨万里《上巳日予与沈虞卿、尤延之、莫仲谦招陆务观、沈子寿小集张氏北园赏海棠。务观持酒酹花,予走笔赋长句》,记下了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一众文人于张镃桂隐园禊饮的雅事,陆游作“寒食清明数日中,西园春事又匆匆。梅花自避新桃李,不为高楼一笛风”(《饮张功父园戏题扇上》),寄喻高洁的人格理想。

        修禊归来却踏青,临流谋野两关情

        上巳节这一诞生在水边的节日,天然地带有情爱的色彩,因此又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西晋潘尼《三月三日洛水作诗》,写尽爱情在水边的滋养:“廊庙多豪俊,都邑有艳姿。……临岸濯素手,涉水搴轻衣。”诗中少了祓禊祭祀的庄重之礼,多了几分人情趣味。西晋成公绥的《洛禊赋》,更如一部青春微电影,精确地捕捉了俊男美女水边祓禊的欢娱画面:“考吉日,简良辰,祓除解禊,同会洛滨。妖童媛女,嬉游河曲,或盥纤手,或濯素足。临清流,坐沙场,列罍樽,飞羽觞。”至南朝,上巳踏青游玩的仕女更是络绎不绝:“云起相思观,日照飞虹桥。繁华炫姝色,燕赵艳妍妖。金鞍汗血马,宝髻珊瑚翘。兰馨起縠袖,莲锦束琼腰。相看隐绿树,见人还自娇。”(南朝梁萧纲《三月三日率尔成诗》)唐杜甫的《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  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用细腻的笔法、富丽的词采,描画出天宝十二载(753)上巳节一群体态娴雅、姿色娇艳、服饰华盛的丽人曲江春游的盛况。在笑语喧哗的祓禊春趣中,“佳人祓禊赏韶年,倾国倾城并可怜。拾翠总来芳树下,踏青争绕绿潭边。公子王孙恣游玩,沙阳水曲情无厌”(唐万齐融《三日绿潭篇》)。青年男女彼此相悦,于是祓禊成为了遇见爱情的最佳机遇,“秋千节后初相见,祓禊人归有所思。双侣多情拟凭仗,小笺封就碧云诗”(宋白玉蟾《燕》)。唐白居易《三月三日》诗描写的水光月影中,即荡漾着爱的颜色:“画堂三月初三日,絮扑窗纱燕拂檐。莲子数杯尝冷酒,柘枝一曲试春衫。阶临池面胜看镜,户映花丛当下帘。指点楼南玩新月,玉钩素手两纤纤。”宋周必大《三月三日适值清明会客江楼共观并蒂魏紫偶成》笑谈水边男女的暧昧情思:“修禊归来却踏青,临流谋野两关情。不如省事游春女,挑菜渚边看水生。”清陈维崧的《洞仙歌·上巳后五日游吴门观音山》:“红船绿浪,雁翅排将遍。早有香车俟春岸。内家妆、谁要小凤帘垂,和弱柳,斗取腰身纤软。   麝裙飘碧磴,艳粉群群,尽倚晴峦谱幽怨。脉脉祝空王,掷眼儿郎,愿岁岁、幡前长见。又语悄、风微怕莺知,早杏脸潮生,碎挪花瓣。”描写了清代吴地上巳期间仕女踏青郊游的盛况。

        却忆兰亭会,风流万古情

        上巳禊饮,可以是水边、草地、山间、林海的宴聚,也可以泛舟水上,还可以是桃花曲水各敷茵席,夹水流觞。据《晋书·束晳传》载:“武帝问挚虞三日曲水之义……束晳进曰:‘……昔周公成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波。”又秦昭王以三日置酒河曲……二汉相缘,皆为盛集。’”魏明帝曾在华林园天渊池南设流杯于石沟,宴饮群臣,后人循之。上巳节曲水边禊饮诗词俯拾即是。南朝齐谢朓《侍宴华光殿曲水》“西京蔼蔼,东都济济,秋祓濯流,春禊浮醴”,描绘出济济多士春禊流觞的盛景;南朝梁庚肩吾《三日侍兰亭曲水宴诗》“百戏俱临水,千钟共逐流”,足见南朝时上巳曲水宴已是全民游艺的盛会。同为“初唐四杰”的王勃与卢照邻,于咸亨元年(670)上巳节蜀地邂逅相遇,水滨游宴,前者沦落天涯,后者任职异乡,二人虽境遇不同,但均属失意羁旅,卢照邻作《三月曲水宴得尊字》自比陶渊明:“门开芳杜径,室距桃花源。公子黄金勒,仙人紫气轩。长怀去城市,高咏狎兰荪。连沙飞白鹭,孤屿啸玄猿”,抒发了悠然自适的心情;王勃和之以《三月曲水宴得烟字》,“傅岩来筑处,磻溪入钓前。日斜真趣远,幽思梦凉蝉”,表达了逸游山林、酷嗜江湖的超脱情怀。曲水禊饮、流觞赋诗,风雅又不失趣味。唐陈子昂《于长史山池三日曲水宴》也记录了如下欢宴的场景:“摘兰藉芳日,祓宴坐回汀。……烟花飞御道,罗绮照昆明。日落红尘合,车马乱纵横。”和暖的春风中,除了兰草的香气时隐时现,还挂满了流淌自指尖的音符:“金弦挥赵瑟,玉指弄秦筝。”若是邀约的好友没能赴宴,难免抱憾。如孟浩然的《上巳日涧南园期王山人陈七诸公不至》“上巳期三月,浮杯兴十旬。坐歌空有待,行乐恨无邻。日晚兰亭北,烟开曲水滨。浴蚕逢姹女,采艾值幽人。……群公望不至,虚掷此芳晨”,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古诗文中记载了大量文人禊饮、曲水流觞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兰亭雅集。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多位官员士子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流杯饮酒,即席赋诗,成诗三十七篇,汇编成册,是为《兰亭集》。众宾客推请王羲之作序,酒酣迷离之中,王羲之挥毫泼墨、乘兴而书,成就了文、书绝佳的《兰亭集序》,从而奠定其“书圣”地位,也留下了兰亭雅集的故事为历代文士所效仿。人们向往魏晋文人的那份旷达清逸、自由洒脱,“兰亭”也成为上巳诗词的一个典型意象。唐孟浩然的《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春堤杨柳发,忆与故人期。……山阴定远近,江上日相思。不及兰亭事,空吟祓禊诗”,抒发了孟、崔二人的故友深情和对兰亭雅集的无限向往。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其十五)“何处春深好,春深上巳家。兰亭席上酒,曲洛岸边花。弄水游童棹,湔裾小妇车。齐桡争渡处,一匹锦标斜”,一首之中呈现出禊饮、流觞、祓禊、竞渡等诸项上巳节俗。南宋刘克庄于《忆秦娥·上巳》中“修禊节。晋人风味终然别。终然别。当时宾主,至今清绝。   等闲写就《兰亭帖》,岂知留与人闲说”?追忆兰亭修禊,慨叹时过境迁。明杨光溥《上巳二首》(其一)“百年逢上巳,花柳遍春城。……却忆兰亭会,风流万古情”,上巳晚起,诗人信步河边,不由得想起“兰亭会”,追忆魏晋风流。上巳禊饮,有热闹的飨宴,也有温馨的小聚。隋卢思道的《上巳禊饮诗》“山泉好风日,城市厌嚣尘。聊持一樽酒,共寻千里春”,写出与友人纵情山水的率性与洒脱。宋方回上巳节登高远望,作《与孟能静饮联句复和三首》(其三)劝勉友人:“三月三日一觞酒,同上危楼望晴柳。岂可不饮负此春,向来风雨十朝九。”明王世贞《上巳初晴同戚生小亭对酌》,于旖旎春光中向友人诉说思乡之情:“三月三日日初新,雨雨风风成一春。……会稽山阴足褉事,长安水边多丽人。故乡京国那在眼,与子且爱樽前身。”

        踏青看竹共佳期,落絮红尘拥路飞

        踏青是古代上巳节俗之一,上巳踏青、临水祈福的人怎会错过大美春光?正如《诗经·郑风·溱洧》所记:溱与洧的漫漫春水边,集满了洗濯、祓除的人们;而“洧之外,洵訏且乐”,踏青游春男女,款步嬉戏,沉浸在春色里,爱情的花蕾在举手投足间悄然绽放,以诗意的方式展示出一幅踏青探春的画面。西晋孙绰的《三月三日诗》写尽春深之际自然之美:“嘉卉萋萋,温风暖暖。言涤长濑,聊以游衍。”殷尧藩《上巳日赠都上人》描绘了唐人倾城踏青游春的盛景:“三月初三日,千家与万家。……鞍马皆争丽,笙歌尽斗奢。……曲水公卿宴,香尘尽满街。”唐代上巳节的活动非常丰富,除了朝廷赐宴,还有曲江踏青、游赏、观花、祓禊、竞渡等众多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唐诗题目中出现“上巳”和“三月三日”的有八十多首,代表性意象为祓禊和踏青。如刘商的“踏青看竹共佳期,春水晴山祓禊词”(《上巳日县寮会集不遂驰赴》)就很典型。白居易的《会昌春连宴即事》,写他与刘禹锡、王起三人宴会联诗,这年寒食、上巳二节相连:“元年寒食日,上巳暮春天。鸡黍三家会,莺花二节连。”而刘禹锡联句云:“陌喧金距斗,树动彩绳悬。姹女妆梳艳,游童衣服鲜。”游女如云,衣饰鲜艳,是上巳的踏青活动;斗鸡、秋千则是寒食的活动。“十里香尘扑马飞,碧莲峰下踏青时”(唐吴融《上巳日花下闲看》);“金鞍玉勒骋轻肥,落絮红尘拥路飞。绿水残霞催席散,画楼初月待人归”(唐万齐融《三日绿潭篇》),可谓车马骈阗、语笑喧天。入宋后,上巳节渐与清明、寒食二节融合,欧阳修有《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和宋赵善扛《十拍子·上巳》:“柳絮飞时绿暗,荼蘼开后春酣。花外青帘迷酒思,陌上晴光收翠岚。佳辰三月三。解佩人逢游女,踏青草斗宜男……”,都反映了上巳、清明时节的民俗活动。元张昱作《三月三日湖上作》诗记录下元末上巳日西湖岸边仕女游春的画面:“此日谁人肯在家,倾城满意事繁华。……雾鬓风鬟湖上女,画轮绣毂道傍车。儿童尽唱铜鞮曲,未觉人间日易斜。”荠菜与春天有着不解之缘,踏青归来难免会采一把野菜带回家,谓之“采青”,上巳日“春来荠美忽忘归”(陆游《食荠》),“携朋命酒,船泊画溪东,挑荠菜,焙新茶”,一盏茶,一壶酒,“饱看浪花舞”(清陈维崧《蓦山溪·东溪雨中修禊》),无限趣味。倘若上巳遇雨,难以在春色中畅快玩耍,作诗自然成为诗人遣闷的春趣:“高卧何须说打乖。小篱过雨翠长街。缃桃定有踏青鞋。晴日又思花处所,东风绝似柳情怀。人间安得酒如淮?”(宋刘辰翁《浣溪沙·三月三日》)诗人杨万里也曾一日作组诗《三月三日雨作遣闷十绝句》,抒发佳节遇雨,“更将急溅涴春衫”的心情。

        谁当曲水行,相思寻旧迹

        禊饮的酣畅、流杯的开怀、游春的欢愉、水中嬉戏的热闹,多样的节俗带来多样的体验,上巳的时间线仿佛被拉长了,人与人的情感,仿佛也在这点滴体验的积累下厚重起来。“丽日属元巳,年芳具在斯。开花已匝树,流莺复满枝”,如此春光,本该与心上人一同游赏,却“爱而不可见,宿昔减容仪。且当忘情去,叹息独何为”(南朝沈约《三月三日率尔成章诗》)?题为“率尔”,说明诗人的思念浓到了可以脱口成诗的程度。誓要“忘情”,却又“叹息”,看来这缕情丝是难以斩断的。爱情是上巳节的一种味道,友情亦然。“见字如面”,唐元和十三年(818)上巳节,白居易忆起十多年前任校书郎时,与元稹二人节日里煮酒论诗的时光,不免感怀,提笔写就《三月三日怀微之》寄与元稹:“良时光景长虚掷,壮岁风情已暗销。忽忆同为校书日,每年共醉是今朝。”诗人将时光之叹、政治失意与怀友的真挚深情蕴藏在平实的表述中。小小的诗笺勾起了元稹的情思,追随着友人的思绪,不禁也回想起那年共事共饮的光景,和之以《酬乐天三月三日见寄》:“当年此日花前醉,今日花前病里销。独倚破帘闲怅望,可怜虚度好春朝。”元、白在跌宕人生中相互安慰,足见知己情深。“共醉”是古代诗词中抒写友情最直接的方式,然而面对“酒熟何人能共醉”的情况,诗人把思念写入上巳的酒里:“一酌一朗咏,既酣意亦申。言筌暂两忘,霞月祗相新”(唐独孤及《三月三日自京到华阴于水亭独酌寄裴六薛八》)、“对酒始依依,怀人还的的。谁当曲水行,相思寻旧迹”(唐韦应物《三月三日寄诸弟兼怀崔都水》)、“上巳观花花意秾,今年正与昔年同。当时同赏知何处,把酒犹能对远风”(宋邵雍《上巳观花思友人》)、“今朝上巳。……而今临水漫含情,暮云目断空迢递”(宋秦观《踏莎行·上巳日过华严寺》)、“一回憔悴望江南,不记兰亭三月三。花自无言春自老,却教归燕与呢喃”(明汤显祖《上巳燕至》)等等。

        暮春风景初三日,流世光阴半百年

        暮春时节,落地残红,花余几点。敏感多情的诗人,眉间多了几许花事将尽的春愁,内心也生出几分对衰老现实的拒绝和对美好时光的眷恋。唐睿宗景云元年(710),被贬钦州的宋之问途经江州作《寒食江州满塘驿》:“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驿骑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君肠。”抚今追昔,感慨今日的沧桑,流露出诗人遭贬南行的惆怅落寞情怀。唐元和十五年(820),四十八岁的白居易遭贬离京的境遇,为诗人平添几许惆怅,作《三月三日》诗感叹时光:“暮春风景初三日,流世光阴半百年。”开元二十七年(739),六十一岁的张九龄上巳日祓禊,感叹“衰颜忧更老,淑景望非春。禊饮岂吾事?聊将偶俗尘”(《三月三日登龙山》),人到暮年,忧国忧民之心不减。宋朱淑真作《三月三日》“又是春光去时节,满城飞絮乱莺啼”,嗟叹青春易逝;南宋朱熹《三月三日祀事毕因修禊事于灵梵以高阁一长望分韵赋诗得一字》“逝川无停波,岁月一何疾”;李清照上巳家宴怀念旧都,作《蝶恋花·上巳召亲族》“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感怀世事变迁。南宋末文天祥羁縻大都狱中,作《上巳》:“昔自长淮树去帆,今从燕蓟眺东南。泥沙一命九分九,风雨六年三月三。地下故人那可作,天涯游子竟何堪?便从饿死伤迟暮,面对西山已发惭。”抒发国破山河在的愤懑。元人许恕归途中作《三月三日自吴回姚舍别业》叹生平“羁人头欲白,遗恨几时平”!1913年4月9日(三月初三),严复与梁启超、郑沅、杨度、王式通、李盛绎等四十余人,于京师万牲园修禊题咏,严复作《癸丑上巳梁任公褉集万生园,分韵流觞曲水四首》(其三)云:“忆昔遇君时,东海方挫衄。洋洋《时务》篇,何止《阳春》曲?意欲回日车,捧向扶桑浴。由来一傅齐,不救群吠蜀。椒兰各容长,屈景胥放逐。中宵看句陈,扰若风中纛。徒闻明纪遣,谁念蔡女赎?何期十六载,复此事湔祓。茫茫太液池,何处翻黄鹄?”追述了梁启超在戊戌前后的言行,对维新变法失败及光绪皇帝被幽死,充溢愤概与怀念。

        历代流传下来的上巳诗词,展示着古人春日寻芳的诗酒风流;一觞一咏,也为今人勾画出追寻“诗与远方”的经典范式。翻开厚厚的诗卷,那里有三月缤纷的花事和明媚的春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