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03月04日 星期三

    肖启明:数字出版依需持续谨慎探索

    (三联书店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总编辑)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03月04日   05 版)

        【出版人在战“疫”】 

        1月21日,看了《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武汉新型肺炎:为何直到今天才引起更大注意?》,才真正开始关注疫情。第一时间的反应是前线记者的安全问题。当然,也立马想到武汉的亲人。我哥哥一家在武汉大学。还好,到目前为止,上过前线的记者,我的亲人,他们都还好。

        《三联生活周刊》一系列来自一线的报道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刊物倡导一种知性、优雅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始终恪守文化担当,彰显社会责任,努力为时代立言,为国家立魂。国家有难,必然会迎难而上。自1月20日通过微信公号发布第一条警示性报道——《“非典”幸存者礼露口述》开始,至2月20日共推送86篇文章(含资讯),其中包括记者原创调查稿59篇,杂志稿5篇。周刊以真实、及时的报道,化解恐慌和戾气,让人们看到了公共媒体在关键时刻的价值。

        这次疫情,属于“不可抗力”,对很多行业的影响和冲击都差不多,三联也不例外。

        从产业链的角度,因为印厂生产停滞或以低效率运行,物流中断,销售终端半瘫痪,出版社也难以组织有效的运营。从资金链角度,地面店歇业、网店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销得好。大店回不来款,小书店有些撑不下去倒闭了,将产生大量坏账呆账,资金链断裂和财务风险将成为出版社的致命打击。

        想起这些,不寒而栗。

        面对不可避免的影响和冲击,三联也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首先,我们将疫情防控、员工健康放在首位,店本部除每日安排一名店领导,几名中层干部到店值班外,其余员工均在家远程办公。

        其次,做好本职工作,履行出版传媒机构的社会职责。除了前面提到的《三联生活周刊》,我们通过“三联书情”官方微信推送了《病毒——并非你所想象》《共病时代:动物疾病与人类健康的惊人联系》《人类改进命运的同时,加大了自己面对疾病的软弱性》《细菌:我们的生命共同体》《流行病学家怎样寻找感染源》《被误解的免疫系统》等一系列专题文章,希望读者能够以更为宽广的视野来思考当下所发生的一切。

        第三,通过电子商务、数字阅读等手段,缓解实体销售终端瘫痪带来的困境。2月11日,《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微店与天猫旗舰店开始线上销售新冠特刊,24小时内售出10万多本。2月15日电子刊上线,为疫区读者提供更便捷的阅读渠道。

        2月9日以后,我们还加强了各大数字阅读平台的销售力度,新制作上线了40余种电子书,黄仁宇作品系列、茅海建作品系列、李零作品系列等学术畅销书在各平台重点推荐。

        第四,面向未来,认真总结,积极反思。

        这次疫情的突发与防控,对国家来说,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引发了社会各层面的很多问题与思考。《三联生活周刊》作为忠实报道者,记录了大量的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内容,我们将通过书籍出版,将这些记录进行整合、解读,让人们将这些零碎的思考进一步汇聚,从而能够有更多的理解和共识。

        作为三联书店业务结构中最为前沿和活跃的部分,三联生活传媒也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以《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为平台,持续性地发布第一手调查报道,展现了过硬的业务素质,树立了媒体的公信力;以《三联生活周刊》微博号、抖音号为社交媒体的互动平台,制作、发布、传播、整合一系列信息,生产大量互动内容,形成广泛的联系与传播;以“中读”APP为知识生产平台,将防疫知识制作成音频课程免费面向大众推出。如抗击疫情专题“抗击疫情,认知生命——知识就是免疫力”,音频专栏 “三联采访录·第一季——新冠肺炎系列报道”“抗疫纪实口述”“学者看疫情”系列音频报道、“人类对抗病毒史”主题书单、《新冠肺炎预防全攻略——100个你需要了解的科学知识》(与湖北科技出版社合作)、《免疫系统漫游指南》(与重庆大学出版社合作)等一批系列短音频和听书产品,呈现给大家疫情背后的真实故事与多维知识。此外,“中读”还与北大、清华的相关学术机构合作,推出“清华专属一周定制课” “北大文研学堂”等活动与栏目,积极拓宽线上学术交流平台,也为读者提供优质的通识内容。有效利用自媒体平台,三联汇集网络信息,成立“三联在行动”工作小组,帮助医疗物资捐助者匹配合适的医疗机构,提高物资流转的效率。

        17年前抗击“非典”的情形,我记忆犹新。我认为此次疫情发展更快、波及的面更宽、影响会更加深远。最近有文章说,这次疫情过后,会像2003年那样,带来一波全民阅读的热潮,我不那么乐观。就像现在,全国各地,真正在第一线的还是少数,绝大部分人闷在家里,又有多少人在读书?心都在悬着,人在家里,心系重灾区。如果一定要说反思的话,我觉得,一个企业就像一个人,随时面临风险。要想顺利化解风险、渡过危机,企业必须时时刻刻注意壮大自身实力,科学合理地安排经营活动,干实事、做实绩。同时,应该建立合理的业务结构,加速推进自有平台建设。疫情爆发,一下子大家都很困难,自救是最可靠的方案。又说到三联生活传媒公司,就是个例子。但是三联在图书出版这个业务板块,由于缺乏这方面的建设,就相对窘迫一些。

        这次疫情,我们可以看到数字网络技术和商业模式的优势,三联生活传媒的经验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但是不能因为特殊时期的情况,就以偏概全,我还是要说,对于大众出版来说,数字出版依然需要持续谨慎探索方向。

        疫情是极端情况,“极端”在人和人不接触了。因此线上交易、交付的优势凸显出来。但是社会是不会一直这样运作的,而阅读、学习这些事,本质上还是很需要人和人很密切地交流的。目前大众出版最热门的数字商业模式是付费知识服务,但是这一由资本炒作带动起来的需求,是否能一直持续,高昂的运营成本最终是否有相匹配的回报,还只是又一轮资本游戏,最后只有少数赢家?

        从目前三联的数字业务形态来讲,其实依托的仍然是传统内容生产的核心能力和资源,离开这些,新业务毫无竞争力。从目前出版社的利润结构来讲,依然是传统的商业模式在主导(图书销售、广告收入)。因此必须两手抓,新业务和传统业务必须充分整合。

        这个整合的核心,我认为是读者,搭建聚合你的目标读者的平台,直达他们。有这样的平台,我们才能进行更多的探索,而不是盲目追逐一轮轮的热潮与泡沫。

        (本报记者舒晋瑜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