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01月15日 星期三

    本期导读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01月15日   01 版)

        “牛津通识读本”背后的故事

        近日,有个微信公号发文,特别推荐“牛津通识读本”系列。文章写道:“我认为这是大学在近几十年来做的最伟大的事。作为牛津大学出版社的重点项目,该丛书英文版自1995年起陆续面世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已被译成近五十种文字。丛书主题广泛涵盖宗教、哲学、艺术、文化、历史、商业、经济、法律、政治、社会、心理、科学等领域。截止2019年11月,英文原版已累计出版六百多种。“作者多为大学或研究机构重要的专家,对相关领域均有深入研究。大家普及,举重若轻,深入浅出,再专业的问题,一般读者也看得懂。看完一本,就对该领域有了大概的了解,整套书为我们构造了正确的‘知识保护网’,在这个基础上再起步与精进,坏书就很难伤害我们。“我很尊敬的译林出版社,2008年开始推出‘牛津通识读本’中文版,截止目前,已出版约90种,预计在未来十年内至少累计推出200种。这是出版社的伟大事业。”

        (详见9版)

        东方不是东方,西方不是西方

        在十七世纪晚期的法国,贝尔尼埃的印度书写非但没有制造出萨义德所说的一个与西方严格对立起来的落后的他者形象,相反,在那样一个时代,经由印度洋商道来到西方的印度或东方的先进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组织方式对当时已经陷入“17世纪总体性危机”当中的西方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它促使西方人认识到了创建一种不同予以往的“财政国家”的必要性,并看到了土地和财富的过度集中有碍于资本主义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以贝尔尼埃为代表的一些欧洲人在前启蒙时代的印度书写推动了18世纪中期“西方的崛起”。

        (详见13版)

        “南园五先生”及“岭南诗派”的生成

        将“南园五先生”及“岭南诗派”放在元末明初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和中国古代文化格局变迁的大背景中来看,它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古代文化的格局总体上呈现重心由西向东转移、由北方独领风骚向南北并峙演变的趋势。中唐以下特别是两宋以后,随着南方得到进一步开发,这一进程有所加快。包括“南园五先生”及“岭南诗派”在内的一系列文化现象的出现,都是这种总体趋势的产物。元末明初“南园五先生”及“岭南诗派”的出现及其消歇,又与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有关。中国自古幅员辽阔,各地文化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且各具特色。在整个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或虽然统一但没有实行强有力的统一文化政策的时期,这种差异和特色就会更加凸显。

        (详见15版)

        海外视野与中国故事

        收在《离岸芳华》这个集子里的小说,包括了北美(美国、加拿大)和欧洲(比利时)华文作家的十三篇作品。虽然从世界华文文学的角度看,区域分布好像不够“广泛”,作家数量似乎也有些“迷你”,但所选作品的水准,却相当出色——可以说是海外华文小说的一次“闪亮”呈现。十三篇小说出自十位作家之手(张翎、凌岚和施玮都各有两篇),十位作家中有九位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走出国门的“新移民”作家,因此这个集子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可以被视为海外“新移民文学”作家的小说选集。在当今中国大陆当代文学不断“崛起”并开始产生世界影响之际,当中国大陆的文学期刊、出版社和各种文学奖项向着海外华文文学开放、拥抱的时候,中国大陆当代文学事实上对海外华文文学(特别是对“新移民文学”)产生了巨大的磁吸效应。当此时也,海外华文文学是不断地被中国大陆当代文学“吸引”并最终“融入”其中,成为其“海外支流”?还是保持自己的“海外特色”并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离岸流”文学之路?这是每个海外华文作家(尤其是“新移民作家”)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详见17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