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12月25日 星期三

    为翻译家建亭的故事

    李景端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12月25日   11 版)

        建造雅亭纪念已故作家名士,这已不稀奇。但为尚健在的翻译家建造一座亭以示表彰,这可有点新鲜了。这位“亭主”,就是资深德语翻译家杨武能。很多人都知道德国著名文学家和思想家歌德,更多人从小就读过迷人的《格林童话》。这就要归功于杨武能几十年来为译介这些世界名著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杨武能早在南京大学求学期间,就主动为《世界文学》翻译供稿。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还在中国社科院外文所当冯至先生的研究生,又上门找到人民文学出版社老编辑绿原,主动请求重译德国名著《少年维特的烦恼》。这本名著早在1922年就已有郭沫若先生的中译本。但杨武能觉得,限于当年文化和工具书的条件,该译本尚有不少可改进之处。一个研究生,竟然想“挑战”郭沫若这样的名家,这可是需要相当大的勇气和底气的。幸好遇到绿原这样不拘一格的开明编辑,杨武能大胆重译的愿望实现了,而且出版后广受好评,使该译本成为至今不断重印的保留版本,头几年印数就超过百万册。

        改革开放以前,只有零星单篇的格林童话被译成中文。杨武能觉得开放的中国,有必要全面完整介绍这部享誉世界的儿童文学名著。于是他与译林出版社合作,克服时间、身体及翻译中遇到的多种困难,仅用两年多,就完成了五十多万字《格林童话全集》从翻译到出版的全过程。有一阵,有些对西方童话艺术不了解的人,认为格林童话太怪诞。对此,杨武能又积极撰文,介绍格林童话来源于德国民间的历史,重申它的学术、艺术价值及世界影响。如今,格林童话在中国的传播,已经与杨武能的名字分不开了。

        其实最能代表杨武能翻译与学术成就的,还是他毕生对德国文豪歌德的译介与研究。他先是翻译出版了包括名著《浮士德》在内的14卷本《歌德文集》,同时又撰写了《歌德与中国》《走近歌德》等多部专著。为此,他曾出席海德堡大学歌德学术讨论会;因《歌德与中国》课题,获得洪堡博士后奖学金;并成为我国首位荣获世界歌德研究最高荣誉的“歌德金质奖章”的学者。

        杨武能并不是职业翻译家。他先后担任过四川外语学院副院长,四川大学欧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又多年在德国访问。尽管工作繁忙,学术活动频繁,但他出于对翻译事业的热爱,以及推动中德文化交流的激情,勤于笔耕,在没有电脑的年代,甘于“爬格子”。除歌德与格林之外,他还翻译了托马斯·曼的《魔山》《海涅文集》《施笃姆诗意小说集》等众多名著,并在2003年出版了11卷本的《杨武能译文集》。

        基于杨武能上述突出的翻译贡献,2000年联邦德国总统约翰尼斯·劳授予他“国家功勋奖章”。2018年11月,中国翻译协会又隆重授予他“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重庆市为了表彰这位重庆籍翻译家,2015年在市图书馆专辟“杨武能著译文献馆”;2017起,每年在图书馆举办“格林童话之夜”;2019年10月又在重庆武隆仙女山风景区,专建一座以杨武能艺名“巴蜀译翁”命名的“巴蜀译翁亭”。这座亭上挂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浮士德格林童话魔山 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下联是:翻译家歌德学者作家 一世书不尽的传奇。这既是杨武能献身翻译的传奇,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生动故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