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11月27日 星期三

    透视中国青年的数字生活

    本报记者 舒晋瑜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11月27日   17 版)

        数字时代的年轻人是什么样子的?他们的数字生活方式是什么?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与腾讯社会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数字新青年论坛”近日在北京举行。主办方与上海大学的曾军教授团队共同发布了《数字新青年研究报告》,从传统文化与数字时代年轻人的关系角度切入,剖析了数字新青年的特征和数字化生活方式。

        报告指出,伴随互联网产业兴起和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借助于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正在塑造更加丰富的数字生活和独特的文化感知。

        论坛同时围绕“传统文化邂逅新科技”展开圆桌对话,与会嘉宾就如何通过IP跨界合作打造世界级文化符号、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如何突破科技与文化深入融合的人才瓶颈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数字新青年研究报告》以今年10月课题组在QQ平台进行的一项调查展开,旨在通过对年轻人与传统文化关系变迁的观察,透视中国青年的数字生活。

        报告总结出数字新青年的三个特征是:兴趣是他们探索世界、了解新事物的最大动力;他们对外界有更开放的态度;他们喜爱跨界碰撞的文化形式。报告认为,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创新已被中国的年轻人广泛接受,并形成了一种共创的文化氛围和消费新浪潮,这让我们看到,融入、跨界、激发兴趣、激发创造,这是打开数字新青年的正确方式。

        腾讯平台与内容事业群社交娱乐产品部总经理贺飏从一个互联网产品经理的角度为数字新青年画了一张素描,总结了数字新青年的三新:新在社交语言,新在社交形式,新在社交文化。

        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对数字新青年的定义是:数字时代具有新思维的青年人。他们与数字时代一起成长并形成了共生关系,因此面对时代,他们并不焦虑。“其实,老一代人对数字时代也不焦虑,因为新技术带来更多机遇。比如故宫与腾讯合作的‘古画会唱歌’‘口袋宫匠’等项目。科技与文化的结合带来了更大的影响力。”王旭东认为,真正应该产生焦虑的地方在于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连接起来,抓住新技术的机遇,“我们应该与时代同频共振”。

        科廷大学副教授李士林表示,信息技术最大的获益者是年轻人,在数字化时代,年轻人有机会为自己发声,展现真实的自己。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周逵认为,每一代年轻人都需要学习与技术互动的方式,因为技术不仅是技术,它也是一种实践方式,是一个过程,所以人需要有一个良好的互动方式,适应新技术带来的变化。

        乌克兰电子产品达人兼相声表演者耶果说:“如果我出生时就有互联网这项技术,我不会把它当做新技术。比如带手机上厕所,我觉得特别自然。如果100年前,这肯定是件新鲜事。对我来说,技术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即时满足感。”耶果认为,数字技术会让人们的期望值变得越来越高,它也是发展的一个动力,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但建立关系、获得成就感等都需要更多时间。

        网络视频红人马克是新技术的受益者。他说,“我在大学时代做了很多的视频,在网上获得了很多粉丝,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支付短视频的成本,我要感激互联网。”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