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马克思主义莎评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左右,但真正形成一定的研究规模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学界对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莎评的关注和研究,相对于莎士比亚其他研究领域,一直显得较为滞后与落寞。上海大学副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张薇的新著《当代英美的马克思主义莎士比亚评论》无疑是这一研究领域取得的可喜的新收获,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统览全书,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鲜明特色。
第一,该著主要从“文学维度的研究”与“文化维度的研究”两大方面梳理、介绍和探讨了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莎评所取得的成就,所涉内容令人耳目一新。第一部分“文学维度的研究”以当代美国著名马克思主义莎评家鲁宾斯坦、保罗·西格尔与当代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莎评家伊格尔顿为代表,着力梳理、阐释其马克思主义莎学观;第二部分立足于文化维度,分别从“幽灵诗学”“女性的物质生产与文化生产”“早期近代英国的经济与地理在莎剧中的表征”“在权力场、文化场、文学场中周旋的莎士比亚”以及“从文化维度看莎士比亚电影美国化”等层面,大致梳理出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莎评在文化领域所取得的学术业绩。作为重要研究内容,这一部分集中探讨了莎剧中所表征的相关文化现象,诸如早期近代英国的文化场、文学场以及海外经济扩张如何使莎士比亚成为世界性的戏剧家,阐析莎士比亚对当今文化市场的影响,尤其是莎士比亚电影对世界电影市场的导向,其批评形式涉及到新历史主义、文化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女权主义和现代主义等,批评家涵盖了瓦莱丽·韦恩、吉恩·霍华德、邓普纳·卡拉汉、理查德·威尔逊、瓦特·科恩、丹尼斯·阿尔巴内塞等。作者通过对这些批评家学术成果的研究,旨在说明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莎评在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方面的开拓性贡献,
第二,注重文本细读和比较阐释。例如,幽灵自古以来在人类社会中被认为是确实存在的超自然现象,在欧洲文学中经常被用来表达超现实的情节。至文艺复兴时期,幽灵经由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被再一次搬上舞台,并获得了丰满的形象和说不尽的价值。当代西方一些著名学者相继发现了马克思文本中的“幽灵”与莎士比亚的关联,遂使得马克思主义莎评延展出了一个更广更新的言说空间。一时间,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幽灵诗学”问题便成为众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理论家和学者广泛探讨的焦点。本书作者从“幽灵诗学”的层面,对莎士比亚笔下描写的幽灵意象及其对马克思、恩格斯、德里达以及潜心于马克思文本的美国莎学专家斯达利布拉斯和哈尔本等人的深刻影响作了细致的阐释,不仅指出马克思经常在自己的著作比如《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等中借用“幽灵”的意象并从中汲取灵感,来论述政治问题和哲学问题,以达到传播革命理论和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目的,而且将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置于比较的视域中互文式地解读了马克思与莎士比亚的关系,更进一步分析了斯达利布拉斯和哈尔本对马克思、德里达幽灵观念的再解读,从而让读者了解了“幽灵”问题从莎士比亚到马克思到德里达再到斯达利布拉斯和哈尔本等莎评专家笔下的变迁过程。
第三,分析总结中肯稳健,力求全面辩证。该著既着力分析总结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莎评不同于传统莎评的特色,又能客观指出其批评中的短板与局限。例如,作者认为,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莎评突破了传统莎评多立足于文学维度、注重分析莎剧中的人物形象、戏剧类型、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的研究范式,不仅在文学维度上注重现实主义的观念,而且更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方法作为指导原则,从文化维度上拓展莎士比亚研究,富有更多的文化研究的色彩。同时还指出,传统马克思主义莎评比较多地从人民性、阶级性方面去论述,注重政治批判,更多地强调反映论,探讨莎翁作品如何反映当时的英国社会。而当代英美的马克思主义莎评,既有政治批判的东西,比如西格尔对莎剧中封建社会的王位继承制的批判和资本主义的批判;也运用反映论的观点,比如鲁宾斯坦、科恩等,尤其是科恩的莎士比亚商业地理的研究,考证出莎翁创作受当时英国的海外扩张和地理大发现的影响。不过,作者也清醒地认识到,由于英美马克思主义学者思想观念的差异、侧重点不同,致使英美马克思主义莎评稍显驳杂,缺乏统一性,而且其莎评中还夹杂着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需要细加甄别和警惕。另外,有些所谓马克思主义莎评并没有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来论述,显得随意散漫,横生枝叶。这些分析总结都体现出了作者学术学理的探究精神与严谨求实的学风和素养。当然,该著的结构如果再紧凑一些,语言上再凝练一些,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