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仍然记得我对北京大学最初也是最为深刻的印象,来自1998年5月我在徽州腹地休宁中学图书馆阅读《南风窗》杂志的惊鸿一瞥。彼时正值北大一百周年校庆,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中国并在北大办公楼礼堂发表演讲为北大庆生。作为一个徽州县城没有见过世面的青涩男孩,第一次见到铜版彩色新闻纸印制的精美杂志,无论是图像抑或文字都深深震撼了心灵。那一期的《南风窗》不啻北大校庆专刊,系统比较了北大清华的异同,还介绍了北大一百年来的风雨兼程,厉以宁先生的道德事功文章深深打动了我。我在心底默念:微斯人,吾谁与归?
彼时正值高一年级下学期,面临文理分科选择的烦恼——我的文科理科都还不错,都很有希望考上北大清华。但正因为这次邂逅,正是厉以宁先生人格魅力的感召,在1998年那个夏日的黄昏,我做出了人生的抉择——选择文科,报考北京大学,最理想的当然是考上光华管理学院,亲炙厉以宁先生的教诲。
2000年的高考,我考出了理想的分数,要先估分后报志愿。我毅然决然地报考北京大学,但对于具体专业的选择,却有着不同的声音。我矢志报考光华管理学院,光华在安徽招生的具体专业是金融——那时候互联网尚未普及,山区县城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对中国高等教育的高峰都是一头雾水——我特别敬重的教导主任也是全国特级教师,劝我不要报考金融,说金融有什么好,出来就是在银行干事情;我问那我报北大中文系呢,教导主任说中文系出来就是当秘书;父亲为我参谋,还是报国际政治吧,当个外交官挺风光。
我后来阴错阳差上了北大国际政治系,但做厉以宁先生门生的朴素愿望一直深藏心底。到北大报到后不久,厉以宁先生给大一新生作报告,早早去占位置听讲,没想到办公楼礼堂早已被挤得水泄不通。我挨着办公楼礼堂的墙根听完了厉先生一个多小时的报告,仍然记得厉先生引用《吕氏春秋》的典故,讲了“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的故事。厉以宁先生深入浅出地讲这两个故事,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探讨民营经济在改革进程中所面临的制度、观念、激励等多方面的因素。厉先生对中国现实问题的关切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
2006年,我从北大硕士毕业,到北外机关工作。时任北外校长郝平教授出身北大,对厉以宁先生非常敬重。厉先生欣然答应北外的邀请,担任北外哲学社会科学学院名誉院长,并多次来北外做报告。2009年春天,我从北外机关调到外研社工作,有幸主持厉以宁先生文集的英译出版。这部文集精选了厉以宁先生在1980年到1998年之间发表的关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16篇代表性著述,其中心指导思想是:改革与转型服务于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服务于社会普通公民的福祉。这些著述在发表时都对彼时的中国经济实践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代表了改革开放成功实践背后中国经济学派的理论贡献。也正因此,这部文集不仅是厉先生学术思想演变的写照,更展现了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宏大历程。
外研社对英译厉先生这部文集非常重视,由著名翻译家凌原教授担任主译,并就其中的一些专业问题的翻译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蔡洪滨教授、周黎安教授等反复讨论磋商,并请澳大利亚专家对语言进行润色定稿。
2010年11月,恰逢厉以宁先生八十华诞,厉先生这部经济学文集的英译版以《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之路》(EconomicRe⁃formandDevelopment:TheChineseWay)之名正式出版,厉先生的学生、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金融管理系首席教授孙来祥为文集作序。
为什么厉以宁先生对这部文集冠以“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之路”之名?异曲同工的是,为什么为厉先生祝寿的学术研讨会也取名为“经济学理论和中国道路”?厉先生和我们谈道:“我不用‘中国模式’,因为‘模式’往往是固定化的;我用‘中国道路’,因为它更容易博采众长。中国改革开放所走出的道路,不仅借鉴了外国经验,也吸收了自己的经验教训,是‘谁有优点就学谁’。”那正是“中国模式”的提法风靡一时之日,厉以宁先生以经济学家的敏锐葆有冷静的头脑,坚持“中国道路”的概念。2012年秋,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的理论,厉以宁先生倡导的“中国道路”的理论范式为“道路自信”提供了学术参考。
《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之路》英译版推出之后,很快受剑桥大学出版社青睐。剑桥大学出版社第一时间引进版权,收入剑桥大学出版社“剑桥中国文库”(TheCam⁃
bridgeChinaLibrary)丛书。2012年4月16日,剑桥大学出版社专门于伦敦举办了该书海外版的首发仪式。我有幸随厉以宁先生、厉先生夫人何玉春师母和车耳学长等赴英国专门出席首发式。厉以宁先生在首发式上作了题为《双重转型和中国道路》的
主旨演讲。厉先生在演讲中总结经济转型的“中国道路”:“中国进行的经济转型实际上是双重转型。一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现代社会的转型,另一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这两种经济转型在中国是重叠在一起了。二者同样重要,同样决定着中国的命运。”
我在泰晤士河河畔的会场聆听厉先生的报告。我想起了剑桥大学出版社曾经出版过的《剑桥中国史》系列和李约瑟博士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系列,这两部中国主题的经典著作都是海外汉学家直接用英语写作。厉以宁先生的英译作品纳入“剑桥中国文库”出版,从中国学术著作对外传播而言,有着开创性的意义。厉先生的演讲和着泰晤士河的波涛,拍打着我的心灵,我也隐隐感觉到时代的脉动。
三
厉以宁先生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创新遍及多个领域,他在股份制改革、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证券法、非公经济36条以及非公经济新36条等经济法规的制订方面都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2018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厉以宁先生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和奖章,誉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
在厉以宁先生撰写的皇皇巨著中,除了《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之路》,厉先生还对《非均衡的中国经济》和《超越政府与超越市场——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两部著作颇为珍视。我向厉先生表态:“您有这个心愿,我一定努力做好另外两部书的英译出版,让国外读者能读到您英文版的三部曲。”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厉以宁先生就提出用股份制改造中国经济的理论,被理论界和政策制定者广泛接受和采纳。在比较研究中国和其他国家经济的基础上,他发展了“非均衡经济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解释中国经济的运行,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认可。《非均衡的中国经济》一书,就是厉以宁先生首次对中国经济发展“非均衡经济理论”的系统阐述。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证明了《非均衡的中国经济》一书蕴藏的深刻的思想理论价值。《非均衡的中国经济》1998年被评为“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本经济学著作”之一,2009年入选“中国文库·新中国60周年特辑”,厉以宁先生也因为本书的贡献荣获“2009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
在《非均衡的中国经济》中,厉以宁先生从中国的非均衡经济现实着手,以说明资源配置失调、产业结构扭曲、制度创新的变型等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并进而合乎逻辑地提出中国经济改革必须构建具有充分活力的微观经济主体的政策主张。这部著作是厉以宁先生对于非均衡理论的重要发展和突破,也是其全部所有制改革理论的根基所在,厉先生的所有制改革优先理论和资源配置理论都是非均衡理论的合乎逻辑的延伸和拓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非均衡理论对中国四十年的经济改革影响深远。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为世人所熟知的是其经典著作《国富论》,他在其中提出了“看不见的手”这一概念,对市场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做了深刻的探讨。但这只是亚当·斯密的一面,他还撰写了另外一部著名的伦理学著作《道德情操论》。世人大多记住了《国富论》,而对《道德情操论》却知之甚少,至少要把这两者放在一起考量,才能帮助我们理解一个完整的亚当·斯密。无独有偶,厉以宁先生不但活跃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前
沿,撰写大量经济改革的著述,还以经济学家的视角来剖析习惯和道德在经济领域发挥的重大作用。《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凝聚了厉以宁先生这方面的思考。
在《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一书中,厉以宁先生首次将经济学的关注焦点由传统的交
易领域引向非交易领域,引向对习惯与道德这一不可替代的第三种调节的重视。针对这个社会与经济生活中日益重要的问题,厉以宁教授以哲人的思辨和学者的笔触,从经济学与哲学视角,对习惯与道德调节在经济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作为超越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的第三种调节,由习惯力量或道德力量进行的调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即使在市场经济中,习惯与道德调节不仅存在着,而且它的作用是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所替代不了的。厉先生不是从伦理学家角度来讨论道德和习惯问题,而是把习惯与道德问题纳入经济学的框架中加以研究。对社会经济生活中习惯与道德调节的研究,厉以宁先生堪称首开先河者。
这部《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连同厉以宁先生的其他经济学论著一道,体现了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所应具有的终极关怀,并直指经济学研究的本质。海外有学者将厉以宁先生誉为中国的亚当·斯密,就《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之路》《非均衡的中国经济》《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这三部代表作而言,我想,厉以宁先生是当之无愧的。
四
在《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之路》英译本由外研社和剑桥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之后,我又主持《非均衡的中国经济》与《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两部著作的英译工作,并就其海外出版与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商洽合作。施普林格(Springer)是世界第一大科技和医学出版机构,它的logo是国际象棋中骑士的形象,彼时对出版中国主题的人文社科经典学术作品颇为看重。施普林格负责选题的资深编辑李琰女士是北大九七级社会学系学姐,我和李琰学姐就由外研社与施普林格合作出版厉以宁先生这两部著作的英译本很快达成共识。我们也继而想到,在这个合作的基础上,能不能扩展为策划一套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和当代中国人文社科研究为主题的学术文库?这个想法也得到了双方高层的肯定。
我们很快发起了外研社·施普林格中华学术文库”英文丛书的筹备工作。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首长对文库非常重视,还专门为文库篆印作为logo。我们也邀请厉以宁先生作为文库的学术委员,厉先生对此欣然同意。
2012年8月29日,外研社·施普林格“中华学术文库”英文丛书正式启动。厉以宁先生与汤一介先生、乐黛云先生、陆学艺先生等诸位贤哲以耄耋之龄莅临现场并讲话,给我们莫大的鼓舞。我们把这套丛书对标的是商务印书馆策划翻译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把各个学科的世界学术名著介绍给中国读者,开启民智,馨香长存,是当代中国学术史和出版史上的里程碑。
我们有这样的期许和愿景,就是希望外研社·施普林格“中华学术文库”英文丛书能够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比肩,成为在中外文明互鉴交流方面的出版“双璧”,以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敏锐的学术意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当代中国研究最有代表性的学术经典以英文的形式介绍给全世界读者,帮助世界读者了解和认识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历史中国,了解和认识一个改革开放、和平发展的当代中国。时至今日,外研社·施普林格“中华学术文库”英文丛书已出版著作38种,初具气象,没有辜负厉以宁先生等前贤的厚爱和期望。
五
中国读者有幸,世界读者有幸。
厉以宁先生以经济学理论阐释中国道路的学术著作,越来越多地被译成外文。迄今为止,由外研社译介的厉以宁先生经济学著作外文版已初具规模。《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之路》《非均衡的中国经济》《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在成功出版英译版之后,相继输出《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之路》的塞尔维亚语、西班牙语、阿尔巴尼亚语、法语、保加利亚语版本和《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的西班牙语和日语版本。
厉以宁先生这三部代表性的经济学著作译成外文之后,在国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5年12月14日,哈萨克斯坦总理卡里姆·马西莫夫、第一副总理巴赫特江·萨金塔耶夫一行访问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就中哈经济发展合作、中国经济转型与改革和“一带一路”等议题与厉以宁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马西莫夫总理曾在中国留学,是个“中国通”。没想到马西莫夫总理还是厉以宁先生的超级粉丝,一见面就拿出厉先生《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之路》与《非均衡的中国经济》的英译版请先生签名,说曾反复研读,并受益匪浅。
为什么厉以宁先生的著作在国外读者中也深受欢迎?我想这与厉先生渊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严谨的学风和对现实问题的关切密不可分。厉先生早年在北大求学的时候,陈振汉教授就谆谆教导:要想在经济学研究中取得成就,必须在经济理论、统计、经济史三个方面打好基础。厉以宁先生从负笈北大开始,就像海绵吸水一样如饥似渴地学习,系统研读马克思、哈耶克、兰格、凡勃仑、康芒斯、马歇尔、韦伯、熊彼特、凯恩斯等学者的著作。
厉先生1955年大学毕业留校工作,曾创作词作《鹧鸪天》自勉:
溪水清清下石沟,千湾百折不回头。兼容并蓄终宽阔,若谷虚怀鱼自游。
心寂寂,念休休,沉沙无意却成洲。一生治学当如此,只计耕耘莫问收。
厉以宁先生在北大经济系资料室埋头工作二十多年。他践行了词作里的志向,转益多师,兼收并蓄,在深入研习的基础上,翻译了外国经济史的多本著作,还撰写了关于希腊罗马拜占庭经济史的专著。厉先生数十年对外国经济史和西方经济学理论用功颇深,但他并非“言必称希腊”之辈,相反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对中国现实问题的关切,形成系统的思考和研究。
厉以宁先生作为中国经济改革进程的重要亲历者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理论的提出者,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具有深刻的见解。他那些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改革的演讲和论文则是对历史转折处最生动直观的描述。厉以宁先生的经济学著作将有助外国读者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发展路径和内在逻辑拥有更为清晰的理解和参考。正如厉先生2012年在剑桥大学版《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之路》新书发布会上所作的主旨演讲中所总结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转型是一个双重转型的轨迹——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现代社会的转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相信国外学界从厉先生“中国道路”“双重转型”等充满智慧的理论创见中也会深受启发。
抚今追昔,距严几道先生将亚当·斯密《国富论》译成《原富》在中文世界流布,已将近两个甲子的光景。在这两个甲子的时间里,伴随着中国的富强和复兴,更多具有中国气派、中国气象的经典学术作品也走向世界,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产生世界性的影响。
2012年,我随厉以宁先生、何玉春师母和车耳学长访问英国爱丁堡时,曾专门寻访亚当·斯密故居,并合影留念。这真是一张具有历史意义的合影。厉以宁与亚当·斯密的相知相遇,是对两个甲子中中西学术文化交流的极好注解。我想起了厉以宁先生1984年的词作《菩萨蛮·黄山归来》:
隔山犹有青山在,彩云更在群山外。寻路到云边,山高亦等闲。
问君何所志,纵论人间事。寄愿笔生花,香飘亿万家。
六
厉以宁先生青年时期即从事诗词创作,他的诗词作品清新质朴,别开生面。我特别喜欢厉先生那些治史论学、饱含哲理的词作,还曾赧颜请先生亲手题写了三幅词作收藏。转眼即是厉先生九秩寿辰,我挑选了先生一百零八首诗词作品,请资深翻译彭琳女士翻译成英文,计划在先生寿辰之日出版。把准备英译的厉先生诗词数量定在一百零八首,亦有“何止于米,相期于茶”的美好祝福。
中国古典传统对何以长寿有着不同的解读。儒家讲“仁者寿”。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篇》)道家讲“烟云供养”。明代书画家陈继儒感慨:“黄大痴九十而貌如童颜,米友仁八十余神明不衰,无疾而逝,盖画中烟云供养也。”(《妮古录》卷三)黄公望、米友仁笔下的富春山居、米家山水一派道家气象,甚至黄公望本人也是不折不扣的全真道士。陈继儒认为黄公望、米友仁的长寿,是因为他们常常作画山水,烟岚云岫荡涤心胸。
我觉得儒家和道家二者的说法都可以解释厉以宁先生的长寿。厉先生关切民生、关心民瘼,在重大历史转折的关头践行知识分子的时代使命,是真真切切的儒家,“仁者寿”三个大字对厉先生而言是完全匹配的。
厉先生还寄情山水,胸中自有丘壑,他诗词里的每一道山每一条河都灵动着真情和哲思。以“烟云供养”来形容厉先生的胸怀自然恰如其分。前些日子,就厉先生诗词英译出版事,我专程去府上拜望先生。厉先生泡了一杯猴魁绿茶在家等候。何师母说厉先生就喜欢而且一直都喝我家乡黄山的猴魁绿茶。我想起西南联大的一代哲人都喜欢喝茶。汪曾祺先生《泡茶馆》一文探讨了泡茶馆对联大学生有些什么影响。答案是:可以养其浩然之气,保持绿意葱茏的幽默感,战胜恶浊和穷困。我来自徽州茶乡,酷爱喝茶,在人生最困顿的时候曾反复默念汪曾祺先生的这段话,“吾养吾浩然之气”,“保持绿意葱茏的幽默感”,云云。茶客与茶人有所不同,前者是消费者,后者可以是制茶者,但更是精神上的爱茶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汪曾祺先生是茶人,我曾亲炙教诲的赵宝煦先生是茶人,厉以宁先生亦是这样的茶人。茶人胸中自有丘壑,葆有绿意葱茏的幽默感。真正好茶所生发之处,必然是高山之巅、烟云供养。
如何儒道兼济?朱光潜先生“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之语甚得我心。我曾创造性地把四条河流组成一个短语——“洙泗濠濮”,来诠释这个含义。
“洙泗”,即洙水和泗水,洙水在北,泗水在南,春秋时在鲁国地界。孔子曾于洙泗二水之间讲学,后世因此以洙泗代指孔子教泽,譬如“海滨洙泗”“潇湘洙泗”皆此种含义。
“濠濮”,即濠水和濮水。《庄子·秋水》中有关于濠水和濮水的两则富有哲思的故事。一则是庄子与惠子濠上观鱼。“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组洋溢着辩证法光辉的对话即出于此。另一则故事是写庄子在濮水边钓鱼,楚王派使者来请庄子去做官。庄子以神龟作喻,向使者发问:“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众人的选择皆是“吾将曳尾于涂中”。后世往往将濠濮并列,寄托庄子《南华经》中遗世高蹈的情怀。北海公园的“濠濮间”与颐和园谐趣园中的“知鱼桥”等都出自“濠濮”的典故。
我一直倾慕朱光潜先生“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之风骨,把“洙泗”和“濠濮”视为志趣的两端,也正因此把书斋陋室取名为“洙泗濠濮”四水堂。洙水泗水濠水濮水四条河流,恰如我徽州老宅之四水归明堂。今年春节,我以“洙泗濠濮”和“松柏桐椿”为镜像自撰联:“闻鹧鸪,熟读稼轩,歌洙泗濠濮;打草稿,搜尽奇峰,写松柏桐椿。”我突然发现这副对联完全可以献给厉以宁先生,暗合了先生左手作诗填词、右手写经世济民论著的旨趣。厉先生的词作颇类稼轩,多阕《鹧鸪天》余音绕梁,洙泗濠濮是先生风范。厉先生做经济学研究,特别注重田野调查,在耄耋之年仍坚持深入中国经济改革第一线去获取第一手信息,从这个角度而言,他与“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石涛苦瓜和尚是旷代知音。“松柏桐椿”取“松柏同春”之义,古人常以此为题入画,寄托寿庆祝福和美好愿望,沈周、文徵明、八大山人、吴历等皆有《松柏桐椿图》传世。厉先生关切贫困地区的发展,贵州毕节地区的脱贫凝聚着先生数十年的心血——正如先生2012年第七次赴毕节扶贫时创作的词作《踏莎行》:“积雪消融,山林甦醒,纵横百里黄花影。杜鹃绽放漫坡红,春风已过乌蒙岭”——先生为毕节扶贫攻坚一点一滴的进步而惊喜,松柏桐椿是包括毕节在内的中国广大地区经济改革成就的写照,是先生诗意人生的写照。
“当一条河伴随着你成长时,或许它的水声会陪伴你一生。”这是美国作家安·兹温格作品《奔腾的河流》中的名句,出自自然文学研究学者程虹教授的译笔。我非常喜欢这句译文。洙泗濠濮就是流淌在我心灵深处的四条河流,我能感受到它们的涓涓细流和滚滚奔腾。我读厉以宁先生的诗词,也经常会升腾起“洙泗濠濮”之感,先生精彩的词作常有水声相伴。比如,1968年作于昌平北太平庄的《破阵子》:“既是三江春汛到,不信孤村独自寒,花开转瞬间”,东坡稼轩的豪气力透纸背。
我最喜欢厉先生1987年的词作《踏莎行》,先生彼时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整理手稿《非均衡的中国经济》,赋词抒怀:
戒律清规,闲人流语,随风吹过身边去。藏书楼里作忙人,楼高那管花飞絮。
不计浮华,但求警句,愿将心血其中聚。清清流水出深山,须经沙石千回滤。
谨以此文献给厉以宁先生九秩寿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