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11月06日 星期三

    外研社国际会议中心建设侧记

    玉树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11月06日   14 版)

        外研国际会议中心外景

        住在工地监工的李朋义社长

        1997年,外研社大厦落成,它被评为北京市90年代“十大建筑”之一。这不是外研社唯一的标志性建筑,时任外研社社长李朋义想要在北京大兴建一座集生产、物流、培训、会议为一体的国际会议中心。

        外研社建筑规划源于两方面因素:一是受大环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影响,土地价格便宜且容易购买;二是受限出版社自身硬件条件的影响,不能满足当时的高速发展。外研社于1992年启动并于1995年开工建造了地标建筑“外研社大厦”。1998年将印刷厂楼改建为外研社大厦的附楼。2000年,在大兴区芦城工业区购买了77亩土地,开工修建外研社国际会议中心。2003年,该项目又追加20多亩土地启动第三期扩建。至2004年5月,外研社国际会议中心落成,外研社终于完成了历时12年的基建工作,为建成大型国际教育文化名企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南城破土动工

        2000年,外研社发行码洋达到4.5亿。坐落在在朝阳区吕家营3000平方米的书库已经爆满。因为北京正在修建四环路,此书库必须拆除并择址修建新库。另一方面,从1999年开始,外研社每年投入上千万巨资开展大学英语教师培训,不得不在北京、杭州、西安、北戴河、长沙、昆明等全国多个城市租用宾馆场地,给培训工作的开展带来诸多不便,外研社想要进一步发展培训业务就必须建造自己的培训中心。

        在讨论和比较了一块块土地征用方案后,2000年1月20日,外研社与大兴县芦城乡政府签订了76.99亩土地的《土地征用协议书》,后又增加到近100亩。此时在李朋义心里,这块地已不再局限于库房和物流中心,而是一套培训中

        心、公寓楼以及随之配套的酒店、会议设施一个综合性的国际会议中心。

        2001年5月1日,外研社大兴基地工程拉开了序幕。经过招投标,工程分别由南通四建、河北四建和大兴建总三家建筑公司承揽。破土动工、打地基、盖楼房、刷墙贴砖、铺地拉线、安装有关设备……

        2001年9月,基地4座书库全部竣工,总面积2万平方米。第二年,大纸库也顺利建成。2002年到2003年,印刷厂、学生公寓和四星级宾馆也先后封顶。

        国际会议不能开“国际玩笑”

        2004年初,国际会议中心进入施工实质阶段,当时恰逢外研社高速发展时期——暑期英语培训必须得投入、各施工方催要工程款,纸厂印厂催结账,外研社的资金链像是一根崩得紧紧的弦,李朋义维持着这个局面,同时向几家银行贷款一个亿。此时,外研社2004年5月22日要在新建成的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第四届国际英语教学研讨会的消息已经发布,而为大会服务的一些建筑才刚刚起动,方圆100亩的工地上到处矗立的还是钢筋水泥毛坯建筑。包括总设计师崔恺和各建筑公司的负责人在内的许多人都对工程如期完工表示怀疑。然而,李朋义说,这是国际会议,不能开“国际玩笑”。

        在资金和进度的双重压力下,

        2004年春节刚过没几天,李朋义向当时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陈乃芳请了三个月的假,就进驻工地。承包工程的有三大建筑公司,大小承包商和分包方几十个工程队,2000多个工人同时作业。李朋义夜以继日地监督工程进度、检查施工质量,在各个工种之间调配协调。一顶红色安全帽、一件有四个鼓鼓囊囊的大兜的棉袄、一条溅满泥点的卡其布长裤、一双满是泥浆的大头鞋,被晒得黝黑的脸庞和焦灼又充满期盼的犀利眼神,这就是当时的李朋义。李朋义每一天的监工生活从早晨6点开始,至次日凌晨3点结束。没有办公室,没有秘书,全靠棉袄上的四个大兜坐镇。第一个兜里装着笔记本,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工程细节;第二个兜里装着石头、木头、砖头等的样品,方便随时比对;第三个兜里装着数不清的供应商名片;第四个兜里则装着治疗糖尿病的药、矿泉水和干馍片。

        干了十几年建筑工程的工地工人说,他们从来没见过有甲方领导,而且还是法人代表天天在工地上监工。自从李朋义进驻工地以后,每个施工承包方的老总和工头都老老实实地住在了工地上。无论是发现大纰漏还是小瑕疵,李朋义都会在第一时间将他们“请”过来:改好了,笑脸相对,改不好,迎头痛骂。可以说,整个基地建设的工期进度和技术质量都是被李朋义“逼”出来的。

        李朋义对质量要求苛刻,对工人却充满温情。夜间监工听到工人们抱怨吃不好,他便把宿舍里的牛奶、馒头、饼干搜罗一空,全部送给工人。平时他和工人们吃一样的白菜粉条炖豆腐,偶尔来几块红烧肉和肘子。一天,南通四建特意为李朋义社长改善伙食,让一位老大爷烧了一锅香喷喷的鲫鱼。李朋义先是给各位敬酒,然后大口吃饭。但不到一刻钟,大伙说着说着忽然静了下来,原来李朋义含着一口饭就睡着了。刚刚进门的老伙夫想问问需要再添点儿什么,才刚开口,李朋义身子一晃惊醒了,几乎本能地抓起酒杯向老人敬酒以表谢意。

        工期进度、质量和工人素质逐渐好转时,要命的事情又来了。离竣工还差20天,大兴供电局突然宣布:原来签订的协议不作数了,不能保证按时供电。几乎从不叫苦的社长助理刘甲英一屁股跌坐在工地的土坡上,和李朋义呆呆地对望沉默着……不知道坐了多久,他们给出了唯一的答案: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疏通一切关系,从供电局升级铺设高压电缆确保通电。

        李朋义回忆说,那几十天来遇到的所有困难都是他始料未及的。这个揪心的春天可能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难以忘怀的。真正让李朋义舒一口气的是2005年10月,时任常务副社长的于春迟和财务总监沈立军为他带来了好消息:

        外研社资金运转顺利!李朋义惊心动魄一年多,表面从容内心忐忑的日子终于宣告结束。

        不止是奇迹

        2004年5月15日,外研社国际会议中心正式落成。在落成仪式庆典上,李朋义深深地鞠了三个躬:第一个“躬”表感谢,向参加施工建设的管理人员和工人师傅们深深致谢;第二个“躬”表歉意,为自己的火爆脾气向工人师傅们诚挚道歉;第三个“躬”表达继续合作的意愿,他描绘了在北京建一个占地千亩的“英语城”的梦想。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从一砖一瓦到建筑成群,这里倾注了李朋义和他的战友们无数的心血。

        陈乃芳校长代表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研社国际会议中心的竣工表示了热烈祝贺,她说:“国际会议中心的顺利建成,不仅仅意味着外研社有了一块新的发展天地,更意味着北京外国语大学有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为社会做贡献的一块新天地。”陈校长的讲话饱含着一个长者对晚辈的关爱。她说:“李朋义同志为工地的建设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为外研社的发展付出了所有的心血,甚至牺牲了自己的健康。”北外年逾八旬的陈琳教授也参加了大会,站在新落成的大楼里展望未来,他和李朋义相拥而泣。

        总设计师崔恺用“天方夜谭”四个字来形容这个工程。他说:“在春节前我来到工地,很多混凝土框架还立在这里。没有一个人相信李社长今年五一要竣工的承诺,觉得这是天方夜谭。我预计工期可能要到明年的五一,甚至更长。但当我春节后上班,接到的第一个电话就是李社长从工地打来的。李社长住在工地,我吓了一跳……我觉得外研社国际会议中心,真正是创造了一个奇迹”。

        这个占地面积近100亩、造价达3亿元、固定资产达8亿元的综合性现代化建筑群——外研社国际会议中心,包括了生产中心、物

        流中心、培训中心和国际会议中心。四个中心环环相扣,形成围绕出版主业的完整产业链,是外研社“规模发展、内涵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而此后的发展,证明了这是一项极具战略眼光的投资。

        国际会议中心的兴建,对于外研社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国际会议中心极大地增强了外研社的社会影响力。教育部、北京市教工委等各类机构都在外研社国际会议中心举办过会议,甚至包括在李岚清同志倡导下,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国家行政学院联合主办的部级干部英语培训班都在这里举办过。另一方面,国际会议中心有力地支持了外研社的出版主业和教材推广。每年外研社都会在此举办大学、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和公益赛事,让参与者切身感受到外研社的实力,更加放心地使用外研社的教材。

        远望这个建筑群,除延续了外研社大厦标志性的赭红,还有少许深灰和白色。总体并不高的十几幢建筑从高度、色彩到设计风格都错落有致。它们具有极强的现代感,又糅合着些许古典建筑的精致。会议中心延续了外研社大厦的文化气质,又因建筑聚落的优势和培训的功能而凭添了开放自由的气息。

        从外研社大厦的双体建筑到国际会议中心的群体建筑,它们内涵丰富,是外研社的品牌和形象。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同志曾两次在大型会议上盛赞“外研红”建筑,称它们为“外研红现象”和文化地标,“外研红”已成为国内诸多高校教学楼的首选。

        回溯过往几十年,外研社的飞速发展缔造了中国出版史上的外研奇迹,这两幢标志性建筑正是外研社发展的是生动写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