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11月06日 星期三

    “或许对经济的理解还有别的选择”

    黄毅 张修玉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11月06日   10 版)

        《国民财富还是国民健康?——从内部转变资本主义》,[美]凯箩·詹森著,黄毅、张修玉译,中国环境出版社2019年8月第一版,32.00元

        译者感言

        机缘巧合,有幸翻译凯箩·詹森的这部《国民财富还是国民健康?——从内部转变资本主义》。从亚当·斯密到凯恩斯和弗里德曼,200多年的经济学发展历程再次呈现。但这一次,凯箩所做的工作显然不是对经济史学的描述和套路做些锦上添花的点缀。这部著作给出的理路是为了开启新篇章而进行历史性回顾,是将200年经济走向放置于人类发展更大时空背景下的观察。凯箩所使用的历史性视角可以解答我们心中的疑惑,基于更大价值包容的探索可以帮助我们打开思路,构建属于健康社群的经济范型。

        诚然,包括我在内的很多经济学研习者都时常会对当前的主流经济理论提出一些疑惑。比如在某些根本性的问题上:经济学和经济行为的终极目标就是不断获得物质财富的增加吗?经济学假设的“理性经济人”果真是健康富足的人吗?主流经济学所使用的数量模型和工具真的足以解释千变万化、不断处于变动的社会经济形态吗?经济理论的所有假设是万古不变的宇宙法则吗?

        甚至,任何一个没有经济学基础的人都或多或少对自己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和财富抱有复杂的感受: 我们每天在社交媒体上晒出吃喝玩乐,生活看似活色生香,无忧无虑。但偶尔也会冒出许多问号:这么多消费盛宴和消费欢腾背后制造的垃圾去了哪里?它们被运到偏远地区和落后国家了吗?垃圾填埋和焚烧真的没有对我们生存的自然界造成负面影响吗?......可是,你是不是想得太多?人类个体这么微小,这些事情太远太大,真的够不着,够不着!

        我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的城市,自来水、电梯、超市、私家车、地铁……科技让城市如此迷人,生活的便捷给我们插上了自由的翅膀,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允许我们不断创新——为了更加便利的生活;城市让我们感受到我们可以搭载全体人类的进步实现自己的进步。这种进步难道不正代表了我们作为人的力量和速度,证明人的存在是不同于其他万物的吗?可是,乏力感也无时无刻不在——即便我们是“无所不能”的人:车子开出去没有停车位怎么办?衣服买了那么多,怎么处理?银行利息又下降了,房价已经炒不上去了,货币还在不断贬值,辛苦挣来的钱该怎么保值?……

        城市让我们时而轻盈,时而负累。这好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为了体验轻盈,我们愿意接受负累!

        可是,好东西已经够多了,坏东西比如雾霾、不干净的食物和水却越来越普遍,城市生活的负累眼看着就要超过轻盈自由,让天平失衡。这样下去,真不敢想象留给我们孩子的几十年后的城市是什么样子?......快别想了,大家不都是这么过的吗?你又不可能一个人跳出城市,到哪里去找世外桃源呢?

        我们生活在竞争的市场经济社会。竞争划清了人与人的边界,竞争让我们懂得独立、自我完善、自我负责;竞争让我们不再懒惰,竞争提供了快速成长的空间,让我们追着时代,在潮流中自由地体验无限可能。但是,竞争也让我们感受到焦躁、孤独和冷漠;竞争筑起了个人主义高墙,培育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竞争树立了个人崇拜和赢者通吃的社会价值倾向;竞争让我们不顾一切,为了争夺资源,耗尽生命。我们分明感受到竞争所制造的种种矛盾。但是,亲爱的,你不觉得你的担忧有些幼稚可笑吗?你说的都对,可那有什么用呢?“适者生存”的社会下你最好不要当个异类,还是把时间花在有用的事情上吧,把自己变强大——有钱、有权、有地位——要不你连起码的尊重都得不到!

        这就是我们的复杂感受。每一次由心而发的疑问都不知不觉被过滤和屏蔽了。因为我们身边人群的集体意识如此强大,而我们太渺小。

        凯箩的书从历史角度分析了这种集体意识的来源。正如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小约翰·柯布教授在本书序言中所说:“将主流经济思维放置于历史中辩证地加以研究,我们的经济学家才有可能看见:或许对经济的理解还有别的选择。这些选择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语境下已经被摒弃了,可是现在及未来将被证明是同经济高度相关的且对经济是有益的。”

        所以,建议读者阅读本书时最好带有开放的心态。您可以暂时将自己的思维格式化,跳出当前主流经济思维的“集体意识”。当您超越这200多年工业文明所固化的行为框架,从更加长远的时空跨度去思考,一定会循着本心做“最崇高的选择”。届时,您的选择就是人类的选择,因为“最崇高的选择”总是朝向真正的自我成长,以“全人”为最高指向的成长。这种成长是自由,是由心而发的,是符合人作为自然和宇宙万物整体合一的最高宗旨的成长。

        当然,您还需要带着包容的心态。本书并不是寻根问祖地对西方主流经济理论进行全然批判,而是一次人类成长进化的见证。它肯定了在亚当·斯密的时代、语境和认知下,人类出于成长动因所做出的关于自由和创新的经济选择,从而使我们更加能够理解:那种认知状态将人类推向进步巅峰的同时也为我们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设置了种种障碍。只有理解过去,我们才能站在现实的维度上,以更高的层次展开新的自由和创新。因此,本书不是解构,而是建构。

        有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您也必将有合一的心态。主流经济理论的弊端,往往源自于非此即彼的非合一观念:有个人主义,就很难兼顾集体主义;有效率,就很难兼顾公平;有人的发展,就很难兼顾大自然的生态保育……人类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从来也未能从人高于自然、社群高于社群、国家高于国家的权利争夺中解决。

        如果我们不能对“理性人”的基本假设进行重新审视和纠正,就无法在合一中找到内在的力量。

        本书在翻译过程中一直得到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王治河教授的支持和鼓励。作者凯箩·詹森也总是及时地通过邮件解答我们的疑问。译者才疏学浅,翻译书中艰深晦涩的文字不啻是一场硬仗,两位教授的点拨和指引让我们顺利到达彼岸,完成一次非同寻常的修习。在此深表感谢!世界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后现代思想家小约翰·柯布博士和我国著名生态文明专家,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张孝德教授在百忙之中为本书撰写了极富深度的序言,他们对晚辈后学的提携之意,令我们铭感不已。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