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10月30日 星期三

    战争的逻辑:日本为何选择通向战争之路

    高明勇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10月30日   10 版)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日]加藤阳子著,章霖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年9月第一版,69.00元

        西谚称,“读史使人明智”。中谚说,读史是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殊途同归,读史需要有问题意识,方有可能照进历史,进而镜鉴现实。关键在于什么“问题”?简言之,问题有两个, 一个是基本问题,一个是紧迫问题。

        何谓“基本问题”?最为常识、直逼本质、也最为重要的问题。北京大学教授汪丁丁在《思想史基本问题》(东方出版社)中提出“基本问题”“重要问题”的三个要素:1.挥之不去,反复发生;2.以前已有足够多的学者讨论过从而在学术传统里可以找到问题的痕迹;3.足以打动研究者的心灵,让他相信这是“属于他的问题”。

        何谓“紧迫问题”?接近于问题解决的临界点,乃至刻不容缓。

        闲读历史也好,研究历史也好,需要围绕“基本问题”和“紧迫问题”进行反思性思考和批判性思考。近读日本学者加藤阳子的《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让人为之一动。该书围绕中日战争,紧扣“基本问题”和“紧迫问题”,层层追问,深入浅出,引人思考。

        这本书其实是演讲集,作者在12年前给日本荣光学园的中学生们连续5天开设的5次讲座——集中、持续探讨一个问题,日本人为什么选择了战争,以及如何对年轻人进行历史教育,在未来远离战争?

        表面上看,作者谈的是从甲午战争到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为什么做出了战争的选择?实际上,在方法论层面,她没有以日本为中心,也没有以中国为中心,而是以战争为中心,“不孤立地看待日本的‘内部决策’,换句话说,作者希冀在一个更高的维度上,重新检讨‘过去’的位置”。

        战争的基本问题,就是战争的本质是什么?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定义“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卢梭在《战争与战争状态》的论文中写道:“战争就是国家之间对于主权与社会契约的攻击。”作者由此切入,进一步延伸解读,提出:“战争就是直接介入敌国的社会基本秩序(即宪法),并将其改写。”

        具体而言,她希望能够弄明白日本这样一个从甲午战争到太平洋战争,差不多每10年就经历一次大战的国家,是如何将一场场战争的理由正当化,从而获得民众支持的。

        在中国人眼中的“侵略”,为什么在当时的日本人眼中是“革命”,是“报复”,甚至不认为是战争,是“一种剿匪战”?1931年1月,作为被派遣到中国作战的日本陆军华中派遣军司令部曾发出言论:“此次事变不是战争,而是报复,国际惯例认同以报复为目的的军事行动。”

        作者分析指出,国家如果不对其国民宣扬未来的希望和补偿,是无法持续地动员国民为战争出力的,“因为这个时候,承受着大规模动员的民众有可能对实施动员进行战争的国家的正当性产生怀疑。为了打消这种怀疑,国家往往会先将战争的目的加以明确”。

        她从战争动力学的角度,对战争状态下的决策机制、战争动力、民意飘忽等关键因素进行还原和评析,更从“决策结果”的角度进行了某种抽离,即从战争角度如何看待近现代史。

        还有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历史细节,她专门探讨了胡适在1935年提出的“日本切腹、中国介错论”,这一对当时世界局势的看法,得到蒋介石的认可,从而以此解释为什么一次“偶发”的冲突最后发展为全面战争。

        作为历史教员,她还原历史场景时假设“如果自己也生活在那个时代,是否同样会被国家的那些说辞所欺骗,很怕自己可能也看不穿那些冠冕堂皇的话”。

        由此对历史的传承表示担忧:“我们在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的同时,总在无意识地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做出评价和判断。在评价或是判断当今社会的状况时,又会无意识地借用过去的事例进行类比,当进一步对未来进行展望时,同样会无意识地对比过去和现在的事例。在这些时候,年轻人的脑海中储存了多少可供类比的历史事实,对这些事实又进行了什么程度的整理分析,这些因素最终将会左右他们对于现在和未来的判断。”

        这些年,有一道日本的小学历史试题经常被提及: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一仗——“日清战争”(就是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请分析之!

        这道题被称作是日本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领先,其实,这道题的潜在意义在于,所有的分析都是基于事实进行合理推测和大胆想象,而推测和想象的起点,则是基本的事实,如果从小到大积累的历史事实都有误,那么“对于现在和未来的判断”必然受到影响。

        毕竟,从现实看,日本教育体系中由于考试形态的关系,一直到高中为止,历史总被认为是“死记硬背的东西”。对此,她呼吁从教育层面,国家需要从早期就开始准备好优质的教育内容供人们选择,年轻人要抱有自己是国家未来希望的觉悟,不分文理,努力学习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的知识,从而“培养历史思考能力”。

        她把这称为“历史研究的第一线问题”,并引用爱德华·霍列特·卡尔在《历史是什么?》中的名言:“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不仅提出了一个好问题,更提供了一个观察历史的好视角。近年来,研究日本的著作方面出现不少佳作,视角独特,深度挖掘史料,如日本学者前坂俊之的《太平洋战争与日本新闻 》(新星出版社),如日本学者竹村公太郎的《日本文明的谜底:藏在地形里的秘密》、《日本历史的谜底:藏在地形里的秘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如美国学者伊恩·布鲁码的《日本之镜:日本文化中的英雄与恶人》(三联书店)等。

        只有对历史的持续深入反思,真实传播教育,才可能“使人明智”,“有资于治道”,对于每个国家来说,概莫能外。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