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10月30日 星期三

    三十年后,我们为什么仍需要读路遥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10月30日   01 版)

        本报讯(记者 舒晋瑜)为纪念路遥诞辰70周年,10月22日,由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陕西省作家协会、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卅年重聚说路遥——纪念路遥诞辰七十周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

        2018年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路遥获得改革先锋称号;路遥的《人生》入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人生》《平凡的世界》出版三十多年后,仍能获此殊荣,这是对路遥作品的再次肯定。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刘跃进看来,一个作家不在于写什么,而是看留下的作品是什么。“路遥的作品当中我们读到了不仅是现实主义的东西,而且还读到了浪漫的情怀。”

        “现在学界评论界肯定路遥的现实主义写作,把他看做是坚持现实主义文学创作道路的典范,也有不少文学理论家研究、阐释路遥现实主义写作的方法和特色,认为路遥是传统现实主义的继承者、坚守者。现在需要研究的问题是,路遥的现实主义和对中国作家影响极大的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有哪些方面气息相通?在艺术表现上又有何不同?”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白描分析,路遥曾受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影响极大,但他的现实主义却多爱心,重温情,有诗意,是一种诗意的现实主义。他以对人的悲悯而突显对现实的关注。

        如何深入挖掘这种创作精神的丰富内涵?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钱远刚提出,首先,路遥的创作道路就是与时代同行的道路,启示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扎根时代土壤,回答时代课题。他仔细地聆听时代声音,与时代同频共振,深刻反映时代历史巨变,描绘时代精神图谱,铸就了《平凡的世界》这部记录中国转型、激荡砥砺人心的里程碑式的长篇巨作,全景式地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体现着时代的精神高度和社会深刻变革的广度;其次,路遥的创作道路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道路,启示我们要始终高扬人民文艺的旗帜,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他走进实践深处,聆听人民心声,艺术地观照人民生活,书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最后,路遥的创作精神就是用生命写作的精神,启示我们要以传世之心对待创作,克服浮躁,精益求精搞创作。在《人生》获得巨大成功后,路遥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不为一时之誉而急躁,把文学作为神圣的事业,执着写一部“真正的大书”,主动“归零”,沉下身心,寻求符合中国人审美理想的表达方式,用心血和汗水凝结成就了不平凡的《平凡的世界》。

        路遥的价值在哪里?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吴俊认为,在一个大时代,转折时代对文学价值观的信念、执着和践行的能力,这对作家是一个巨大的考验。现实主义文学在艺术上的多样性和探索性,在路遥的作品表现得非常充分。当代文学中,路遥是把一个文学家的政治思考、社会思考、历史思考以及使命担当结合在一起的作家。他在思考上接续五四新文学的传统,是为社会、为人生的启蒙传统。

        “1992年的冬天,路遥,仿佛远古神话中逐日的英雄夸父一般,这位扎根泥土与大地的陕西作家,倒在了干渴的路上,倒在了他追逐文学理想的半途中,结束了他‘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一生。虽然离世已经近三十载,但路遥的名字和他《平凡的世界》等伟大的作品,不但没有在时间的长河中消失,反而被广大读者越来越频繁地提起和阅读,有关的路遥各种轶事,也总是常态性的热点。”散文家周明谈到,作家航宇的这部《路遥的时间:见证路遥最后的日子》(人民文学出版社),“使我再次与路遥相见,读者们也与一个熟悉而陌生的路遥相见,我们终于见到了真实的路遥,有血有肉的路遥,丰富而杰出的路遥。”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