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10月16日 星期三

    《他日归来》:青年钱学森的文艺传记

    李月白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10月16日   16 版)
    《他日归来:钱学森的求知岁月》,吕成冬译,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年8月第一版,78.00元

        “显微镜”下的钱学森

     

        钱学森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关于他的传记和文艺作品可谓繁多,但吕成冬的新著《他日归来》依然能另出机杼,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与官方风格的传记不同,这是一本清新、文艺的传记。

     

        本书聚焦于钱学森求知、求学的韶华岁月,读起来有朗朗少年气。更披露钱学森鲜为人知的几个身份:专业水平的次中音号手、具有“技术美学”思想的设计师、专业且狂热的摄影发烧友。

     

        作者将宏观叙事和微观考证相结合,一条线叙述钱学森身怀科学报国理念,赴美求学他日归来的历史过程,另一条线则细致入微地考查了钱学森的兴趣爱好、交游着装、新婚生活、家庭账单等生活细节,两相交织,令钱学森的形象变得更为丰富饱满。丰富的细节、细腻的笔墨令读者不知不觉被钱学森的精神所触动,而不同于官方传记的部分内容又使阅读的过程变得轻松愉悦,不仅不会感觉枯燥,反而有种获悉八卦的津津兴味。

     

        在中国近现代的科技人物中,钱学森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一位,然而也是被“标签化”最为严重的一位。他是“两弹元勋”的代表,是“爱国精神”的象征。许多人听着他的名字长大,却连他是做什么的都不清楚(经常被误认为原子弹专家)。在多年的宣传中,钱学森成为了一面旗帜,却不再作为一个科学家,一个真实生动的人而存在。

     

        《他日归来》的作者吕成冬就职于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钱馆自建立以来征集和收藏了许多珍贵文献、照片与钱学森的常用物品。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作者得以直接接触并查阅许多国内外公私所藏的一手资料,并有机会与钱学森的哲嗣钱永刚、秘书涂元季、李明等人亲近交谈,甚至得以在钱学森故居的卧室、书房中驻足遐想,畅抒幽情。充分的材料与幽微的体验为作者提供了条件,致使这本在微观史学指导下的钱学森传记得以完成,为我们展现一个“显微镜”下的钱学森。

     

        作者将笔触延伸到钱学森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细节中。譬如有一章的内容是“钱学森的经济来源与生活支出”,作者将钱学森在美国单身阶段的生活支出,组建家庭后的生活支出,乃至存折中的几次现金存入和支取的具体数额一一列举。这些细节“复活”了一个血肉丰满的钱学森。作为一本面向公众的人物传记,本书的尝试可以说非常成功。

     

        同样,这些对于钱学森生活细节的考证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作者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毕业后入职钱学森图书馆,进入钱学森研究领域已有十年。本书可谓是真正“十年磨一剑”的成果,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的背后,是作者十年深厚积淀和精勤研究的结晶。对于科学技术史、中国近现代史领域的研究人员和爱好者而言,本书有非常重要的史料和参考价值。

     

        此外,书中有大量老照片以及历史文件的高清影印插图,许多是在出版物中首次曝出,钱学森、蒋英的粉丝以及民国老照片爱好者亦不宜错过。

     

        才俊钱君正妙年

     

        这是一张民国时期的国文考卷——1929年上海交通大学语文高考试题:

     

        (一)作文(任选一题40分)

     

        1.试各述立身之大本及为学之方针。2.交通事业与国家之关系。

     

        (二)答下列各问(30分)

     

        1.孔子之教以六艺,何谓六艺?

     

        2.秦始皇焚书坑儒,何以至今仍有秦以前之载籍?

     

        3.孔安国所传之尚书,系古文抑系今文?

     

        4.六朝最盛行者为何种文体?

     

        5.唐代文章家以何人为最有名,其理安在?

     

        6.何谓六书,能举例以明之否?

     

        (三)试释下列各题(30分)

     

        1.韩愈谓“文以载道”,但谚云“文人无行”,何说为是?试抒所见。

     

        2.文字为民族精神所寄,而时人有倡废中国字以代拼音字者,是否可行?试举所见以对。

     

        3.胡适谓文言文为死文学,白话文为活文学,试各抒所见以评之。

     

        4.西文重文法,中文则须“思之思之,神明通之”,究竟中文有文法否?

     

        从交通大学的国文科目考题中可以看出,出题者的思路还是相当“国际化”的,其中好些问题并无标准答案,侧重于考查学生对时代问题的见解、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思考等。除国文之外,1929年的交通大学高考还有五门科目,分别是:英文、物理、化学、高等代数和解析几何。这意味着通过交大考试的人,基本上接受的都是西式教育。

     

        钱学森初中和高中皆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民国时期的中小学教育格外注重均衡发展。从本书作者列出的钱学森初中、高中时期的课表可以看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课程设置非常多样化,除国文、英文、算学等基础科目外,还有手工、刺绣、图画、音乐、矿物学、用器画、短篇故事、长篇小说、心理学、经济学、哲学概论、第二外国语等等。

     

        中小学时期的教育培养了钱学森对音乐、艺术的爱好,影响了他一生的审美取向。进入以“课业繁重”著称的交通大学后,钱学森依然以文艺青年自居。他加入了学校的管弦乐队担任次中音号手,用奖学金购买唱片与好友们分享,并时常自费购票去听上海专业管弦乐队的演奏会。1934年钱学森以位列机械工程学院榜首的总平均分成绩从交通大学毕业,足以证明音乐以及其它文艺爱好并没有影响他的课业。

     

        作者还在本书中公开了钱学森另外一个身份:摄影发烧友。钱学森的表哥章镜秋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摄影界名噪一时的高手,钱学森受其影响,并在他的指导下学习摄影技术。这项爱好从大学开始,一直保持到在美国读书、生活期间。钱学森的摄影水平在留学生中有很高知名度,中国留学生聚会时都由他担任摄影,甚至袁家骝和吴健雄结婚时还请他担任现场摄影。此外,钱学森还是一个“自拍”高手,对灯光和角度都运用自如。

     

        作者在书中展现出了一个意气风发,具有浪漫文艺情怀的钱学森。

     

        郎才女貌,天作之合

     

        维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九月十有七日,杭州市钱学森与海宁县蒋英在上海沙逊大厦举行婚礼。懿欤乐事,庆此良辰。合二姓之好,本是苔岑结契之交;绵百世之宗,长承诗礼传家之训。鲲鹏鼓翼,万里扶摇;琴瑟调弦,双声都荔。翰花陌上,携手登缓缓之车;开径堂前,齐眉举卿卿之案。执柯既重以冰言,合卺乃成夫嘉礼。结红丝为字,鸳牒成行;申白首之盟,虫飞同梦。盈门百两,内则之光;片石三生,前因共证云尔。

     

        上面这段骈文,虽不免套语,但流畅工整,平仄对仗,具合规范。近年来民国婚书大热,“最美的民国婚书”云云是微信公众号的热门文章。钱学森与蒋英的婚书可谓精致豪华。这份“结婚证书”又叫做“鸳鸯谱”,由六页折合而成。其中,封面和封底均为绸缎材质,而内页正文部分则包括上述一段文字以及左右两幅配画。一幅为“竹”,寓意钱学森的君子风度,另一幅为“牡丹”,寓意蒋英的贵重气度。两幅配画分别由民国时期的海派名家陈汉第和吴善荫完成。这幅珍贵婚书的原件目前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展览陈列,所幸本书中有非常清晰的照片,可供一睹为快。

     

        蒋英系蒋百里之女,出身名门,是一位优秀的女高音歌唱家。二人的结合被时人称道为“科学与艺术”的天作之合。作者在书中细腻描画了二人新婚状态:钱学森赠给蒋英一台斯坦威三角钢琴作为新婚礼物,蒋英经常用这架钢琴演奏乐曲,钱学森有时会在旁边伴唱。钱学森的收入高于同时代普通美国教授许多,基本上实现了财务自由。钱君青年有为,蒋英开朗好客,男主外女主内,过着典型的美国式教授生活。

     

        本书的叙述皆是建立在详实史料的基础之上,与一些传记文学常用的“编故事”类手法有显著区别。因其真实,所以更加动人——在美国优渥的生活,并不能动摇钱学森的志向,他心中始终有个“他日归来”之约。

     

        他日归来,湖山依旧

     

        书名《他日归来》的灵感来自于一幅名为《西湖一角》的国画。钱学森祖籍杭州,在美国求学期间,友人姜丹书,画西湖景色寄与钱学森,并在画上题写道“他日归来,湖山依旧”。国画虽然仅仅有故乡西湖的“一角”,却饱含了钱学森对祖国的全部思念。

     

        钱学森十分爱重这幅国画,收到后便将其挂在美国的房屋里,回国时又将其带回。钱学森晚年的卧室中只挂了两幅装裱物品,一件是父亲钱均夫的肖像照,另一件就是这幅《西湖一角》国画。

     

        钱学森1935年赴美求学,1950年准备回国。在美国麦卡锡主义盛行的背景下,钱学森回国的事情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在经历了告密、行李扣押审查、人身自由监禁、巨额保费等等风波后,美国各方的博弈终于达成一致,将钱学森限制在了一个“驱而不逐”的状态。1950-1955整整五年间,钱学森失去了最擅长领域的研究自由,坐困愁城。

     

        “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浪潮”,是钱学森在美国最后五年的真实心态。作者在后记中写道,对钱学森生活细节的关注和微观史学向度的研究,令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钱学森早年人生经历无不体现“科学报国”的初心。事实上,钱学森回国不成,人身被限制后,依然在加州理工学院享有高薪的工作和体面的生活。如果不是回国心愿迫切,钱学森一家根本不会感到这样焦灼和煎熬。

     

        “他日归来”不仅是钱学森与姜丹书的约定,还是钱学森与年少诸君的约定。钱学森出国之前,他的表哥章镜秋写下“他日学成归来,于祖国防空政策自必有伟大之贡献也”的临别赠言。同龄友人亦梅写下“数年来屡闻人言森乃一不可限量者……将来学成归国后,于吾国航空事业,自必有所建设也”。可以说,“科学报国、他日归来”是那个时代许多青年集体意志的体现,也是钱学森海外求知岁月的初心理想和不移信念。

     

        《他日归来:钱学森的求知岁月》从钱学森的少年读书时代开始,戛然止于1955年钱学森成功归国之初。作为一本“不完整”的传记,它的优点和缺点是比较明显的。由于作者采用交叉的叙事手法,本书的总体布局和时间线稍有凌乱。另外,本书聚焦于钱学森的成长和生活,但对于他的学术造诣以及研究成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评价,令严肃性上略有不足。而本书的“不完整”性是缺点也是优点。对于钱学森这样一位复杂且重要的人物,一本“有始有终”的传记难免陷入面面俱到或泛泛而谈,而短时间线的选择可以让作者的研究做深做细,并充分表现自己的风格。

     

        新中国70年来,一代又一代学子怀揣理想,负笈海外,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大大小小的钱学森。本书的立意“他日归来”,对于今日的中国尤有现实意义:少年不老,初心不改,如果祖国需要,他们仍将归来。

     

        愿人人心中有祖国,愿人人心中是少年。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