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10月16日 星期三

    天佑是个很细腻的青年人,他很有观察力,而且对父母一代充满了敬意和怜爱。他还有着年轻人残酷的批判精神,而且不怜悯那些粗俗浅薄的世态,这是难能可贵的。

    我所认识的程天佑

    程丹梅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10月16日   11 版)
    《青年与花》,程天佑著,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我有一个外甥,他打小儿就很特。刚会站,就撅着穿尿布的屁股大头朝下,从两腿中间看人、跟人说话。她母亲也就是我妹妹很担心儿子以后只这个姿势和人说话。可就这个小子最近出了一本书,叫《青年与花》。

     

        这个青年叫程天佑,才17岁,他还有个双胞胎哥哥天佐。俩小子都就读于北京一个知名中学,可谓天之骄子一类。但是这个天佑从来很不按部就班,也从来不满足,学习成绩总要好上加好,繁重的作业好像也压不垮他。真不知他是由什么零件做成的。看他的文章我绝不能居高临下地去看,这做不到,因为他比你还有思想,比你还尖锐,还深刻,这种思想、尖锐与深刻可不是孩子的,是青年的,很符合他的身份。他虽然有少年不知愁滋味的语气,但不轻狂,他也有一种Melancholie式的伤感,但不造作。这是这个年纪该有的情感与思维。重要的一点是,这是青春期年轻人写的作品,思考里有真诚,抒情中有不羁。

     

        德国的青春期心理学家说,青春期是脚踏两只船的时期,即一脚在童年、一脚在成年的船上。有时你以为他成熟了,但却孩子气。比如他参加学生会主席竞选失败,说起来是这样:“本来,前方就是胜利了,可我在跑过去时,坠入了之前的悬崖。”你会说多大个事呢!是的,可对于一个少年来说,就是个大事。而且他用叙说来劝慰自己“享受奋斗的过程”。这种叙说很坦白,很真诚,也像是一种自我的心理治疗。真的,他就是要在把它写出来的过程中找到释放心绪的方法和出口。而且有时在一篇文章里没有答案的话,他会在另一篇里给出,如“第一个秋天的失败,和第二个秋天的坚持,都已经渐渐成了故事……”这里面还有些自我解嘲呢。

     

        天真幼稚并不是少年的必有,他们也不把圣人们供起来顶礼膜拜,相反,他们有胆量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他们。看天佑以17岁的年纪时试图从《论语》来分析孔子,我不能不佩服了。他在《也来谈谈孔子》中关于孔子的“仁”理论能否自洽时这样写道:“忠恕而已”与“何以报德”很有看上去不一致的地方。正如我们很多刻板印象里的“仁”一样,仁该强调宽恕;可孔子却又说不能以德报怨。其实孔子的后半句也给了解释:“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综合起来看就是,在大多数时候选择宽恕,但也不可一味以德报怨,要秉承公正。你可以称此为变通或是全面性,但他更认为孔子的每句话都是在特定的背景与对象面前说的,单纯寻找两句话的矛盾缺少意义。比如前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后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既然是“诲人不倦”,为什么要因为“不以三隅反”就不复了呢?可如果分开来看,这两句话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还有那句他很不能理解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至今没有找到适用的解释。所以他说《论语》中、或者说孔子的思想大集里,是有矛盾和不完善的地方的,但如果能怀着善意去看待理解每一句话,而不是挑刺儿,那我们一定可以学到更多,也看得到孔夫子他老人家对于“仁”这样无法直接定义的崇高理想不断的诠释……

     

        天佑还带着成人的深邃将孔子与另一位他敬仰的人物司马迁一并思考,他说司马迁让他感受到的是一种超越生死的使命感与忍辱负重的担当;在孔子身上他也看到这种使命感,与承载历史大河中的千千万万故事不同,孔子挑起了拯救一个时代乃至千万个时代的担子。天佑认为:如果说他在司马迁身上看到的是必达目的的决心,那孔子就是视死如归的坚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他说不好二者的高下,但说这是一种别样的震撼。

     

        天佑还是个很细腻的青年人,他很有观察力,而且对父母一代充满了敬意和怜爱,这很难得。他在一篇《纸如雪,尘如霜》的散文里写他那当编辑的母亲,说他看过一张照片,是她站在办公室桌前,身后是一叠摞得高高的稿纸,那些都是她所看过的书稿。那高度,和她的身高相差无几。“所以她对书的热爱纯粹是职业性的,也是生命性的。”但是他还看到了另一面:“直到有一天,妈妈有些黯然神伤地请我帮她做PPT,我才知道,出版社已经把所有的工作流程改成无纸化了,她以前是靠手写的程序进行工作,但是现在她突然觉得自己好像不适应这个智能时代了。尽管大家普遍认为出版业是夕阳产业,但她总宁愿天真地认为:这世界上有很多人跟她一样,永远只喜欢纸质书……”这儿的口气有一点同情,也有一点悲情,替母亲与新时代步伐有距离的悲情。虽然这种苍凉感有叹息的味道,但却熨贴人心,而且他还说下去:“或许很多年后,我仍然忘不了这个坐在书桌前改稿子的背影,那个将头埋在书里闻纸的味道的女人。”瞧,这里他已经跳开了母子之情,转为客观的人的感叹了。

     

        细心的观察是天佑的武器。他在《来路不明的亲人》里叙述了他的外婆,也就是我母亲的一段事:“我外婆早年有一个保姆,是个不识字的姑娘,外婆可惜她,就教她认字写字,后来她可以给家里写信了,就结婚走了。然后她妹妹来了,外婆又教那个妹妹认字写字,后来妹妹也可以给家里写信了,也结婚走了。外婆的学生毕业了,外婆的保姆也就没了。”看到这里我忍不住笑得前仰后合。而且最后的这个学生毕业与保姆走了我认为是金句,令我拍案,至少是对于我。因为这曾一直是我们有时取笑母亲的故事,但是我们只是说母亲的善良,却没看到天佑所指出的因果关系。

        天佑有着年轻人残酷的批判精神,而且不怜悯那些粗俗浅薄的世态,这是难能可贵的。他在一篇题为《你敢不敢看去掉滤镜的自己》里这样尖锐地说道:“太多的时候,我们通过自己跟自己讲一套道理与逻辑,让一切变得合理,就像自拍软件上的滤镜让过滤后的脸无比精美,自洽逻辑后的我们都无比无辜,正义与纯良。”结尾时,他突然话锋一转:“你所拥有的或许不是最好的,但那才是你。写完这篇,我就去健身。”他小小的年纪已经很会把握写作的节奏了,而且很会运用技巧。

     

        那好吧,写完这篇,我也去健身。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