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10月16日 星期三

    DNA被发现的过程,堪称多学科合作的范例,从DNA研究中心转移来看,在西欧与北美间来回变迁,
    先后涉及100多位世界一流的科学家,甚至引来了量子力学创立者玻尔、薛定谔,就连著名物理学大师爱因斯坦也曾在噬菌体研究中有过短暂逗留。
    《DNA是如何发现的》一书,层层铺展了DNA从0到1的发现史。

    DNA是如何发现的?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10月16日   12 版)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蒸汽机等的出现,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众多近代产业迅速兴起,社会财富积累速度大大加快了。人们在吃饱穿暖之外,最关心的莫过于防治疾病发生,健康长寿。政府对医疗卫生防疫的财政投入也逐年增加,从而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自从法国巴斯德等认定微生物是传染病的致病因子后,微生物就作为一门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被作为防病治病的对象来研究。曾经在很长的时间内,人们将细菌与许多重病和死亡联系在一起,谈“菌”色变。当时一批科学家中,巴斯德本人研究狂犬病的致病因子病毒,德国细菌学家科赫(Koch,R.)研究结核病的致病细菌,英国著名外科医生李斯特研究过与外科手术感染有关的微生物。至于微生物的有益作用研究,例如生产发酵食品、有机酸、酶制剂、抗生素等为人类社会节省和创造财富、提供劳务,或用于改造大自然的有效手段等,在那个时代则被放到次要位置上,更谈不上将微生物作为遗传学研究材料了。科学发展史好像是向我们人类社会开了一个大玩笑。待到细胞学兴起,人们尝试将生命世界一体化时,照理细菌也应当被包括到细胞学研究范畴内,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的,细菌仍然被排除在所选择的研究材料的范围之外。那时多数生物学家认为,它们的形体太细小,其特征结构不易识别。因此,人们主要出于医学目的才对微生物做些培养,观察它们的形态和做一些实验,并试着对它们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后,微生物学的这种研究状况才发生了根本改观,这很大程度上还是出于医学目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