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艺术的价值不仅在于瞬间的永恒,它还可以使人与人心灵相通,使国与国择交而友,使宇宙与时空罗缕纪存。就像我们通过法兰西艺术院院士布鲁诺·巴贝先生的摄影艺术所能认识的,不止是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更是过往世界的传奇色彩。
巴贝院士,是一位热情真诚,有着极高智慧和强有力体魄的大师。他的敏感与敏锐总是先于千分之一秒的照相机快门。在刹那间的闪光之后,一切生命的、生动的人和事被凝固下来,成为历史永恒的话题。他对世界的判断,渗透了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他那高大、健壮的身体和强有力的大手常常予人们以一种无限的信任,当然他所流露出的自信也会予人以自信,因为在他的目光里总传递着对他人的赞美与欣赏。这是一个摄影大师的品质,也是作为一个优秀人的品格。当然,这一切我们从他的作品中都会得到佐证。
巴贝院士的镜头,记录了周恩来、戴高乐等一代历史风云人物的荣光;拍摄过十月革命50周年庆典的鼎盛苏联、被红色高棉包围暗藏危机的柬埔寨;也定格下越南战争中挣扎的人性、海湾战争中世界末日般熊熊燃烧的油井。在巴贝院士看来,“能把一个处在历史决定时刻的现代国家用照片记录下来是一件非常令人激动的事”。在新闻摄影的黄金时代,他总是以玛格南图片社摄影师的身份出现在新闻的第一现场,在那些历史转弯的时刻,他,就站在路口。
巴贝院士与中国的不解之缘源于1973年跟随法国时任总统蓬皮杜访华,他在中国按下的第一次快门便同时代与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位来自红、白、蓝之国的摄影家,同样也在中国发现了百业初兴热情的红、理想主义纯粹的白、集体记忆怀旧的蓝。他用摄影所建立的不只是一个国家时代发展的关联,更是中法两国的文化互通。
议价杂粮专柜、供销社、自来水站……巴贝院士将这些打着深刻岁月烙印的名词再次带回到我们的视线中,让我们得以从照片中窥见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人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面貌。此次展出的49幅作品记录了巴贝院士遍布北京、上海、重庆、四川、广西、江苏的中国足迹。婴孩与白叟、城市与乡村、重大历史事件与普通人生活图景都在此一一呈现。他所记录的不止是中国过往的岁月,更是通过多年观察所捕捉到的传统文明向现代化迈进的巨大变革。
巴贝院士定格的中国历史影像如昨日般鲜活,既不因时间的流逝而黯然失色,也不因空间的距离而阡陌疏离。儿时在摩洛哥长大的经历无疑影响了他对色彩的理解,赋予他敏锐的色彩感知。他总有办法突破传统影像的黑白世界去发现世界本身的色彩,用彩色摄影记录时代的颜色。那些照片所保留下来的昔日光彩,与当时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他留给我们的,就是历史的本色。对于巴贝院士而言,色彩是他用摄影讲故事的方式,也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呈现出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本色。
我特别要提到的是巴贝院士对艺术的深刻了解建立在对人的深刻认识基础之上。我不能忘记的是他在看到我所塑的《弘一法师》像后,说,艺术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表现生活与情感;二是表现精神世界;三是表现灵魂。而表现灵魂的作品会引领人们对世界、对人生做新的认识与思考。这尊像(指弘一法师)让我们对人及其灵魂进行反思。
我惊讶于他读懂了弘一法师。当然我更钦佩他读懂了人。所以,是否可以认为,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更多地应该透过光影、色彩,透过客观表象,进入更为深入的人的世界?!
可贵的是,此次“中国本色——布鲁诺·巴贝摄影展”也是“中国美术馆国际美术作品捐赠与收藏系列展”之一,巴贝院士不仅将中国的影像记忆以摄影作品的形式留在中国美术馆,还精选了《意大利人》系列、《布尔甘油田》等共69件代表性作品捐赠给他所热恋的中国。借此,我们也得以更系统地了解一位玛格南摄影师在彩色摄影方兴未艾之时先锋性的艺术探索,更深刻地认识到他身处战争前线,却“拒绝以疯狂或恐怖为美”而表现人性之美好。这些,都将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有价值的精神财富。
时至今日,巴贝院士仍饱含热情地捕捉着中国这片土地上点点滴滴的变化,记录着新时代的中国更为多彩而华光的本色。
正如巴贝院士所言:“摄影是唯一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被理解的语言”,适逢中法建交55周年,愿我们在“中国本色——布鲁诺·巴贝摄影展”中共同展开一场跨越历史与国度的文明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