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8月07日 星期三

    李诗“孤帆一片日边来”歧解漫说

    宁源声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8月07日   05 版)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他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对祖国的壮丽河山怀着深厚的情感,足迹遍涉名山大川,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山水名篇。“中国山水诗不自李白创始,而自李白崛起出神入化的高峰。”(杨义《李杜诗学》)《望天门山》就是李白山水诗中不可多得的名篇之一: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到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备受历代选家、注家青睐,诸多唐诗选本、李诗选本都会不约而同地予以选录,并给以高度的评价。但是,对这首诗的诗意,专家学者们的认识并不统一,分歧主要集中在对末句“孤帆一片日边来”的理解上。

     

        分歧的观点,就管见所及主要有两种:

     

        一是认为孤帆“指诗人望中所见的江上孤帆”。例如,郁贤皓说:“最后一句又写远‘望’,但与首句不同。首句是舟在上游时远望天门山,而末句则是小舟已驶出天门山,江面宽阔,诗人遥望前方,只见一片孤帆从日边迎面驶来。”(《李白集》,凤凰出版社2015年版)郁沅说:“末句‘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出过了夹江而峙的天门山之后,江面深远辽阔,再无青山遮目。极目远看,只见天边一轮红日,远处驶来的孤帆正与红日重叠,犹如从太阳的身边迎来。”(《二十四诗品导读·流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张长青说:“‘孤帆一片日边来’,写舟已驶过天门山,江面豁然开阔,诗人兴致淋漓,从天门山遥望前方看到的景象,一片孤帆乘风破浪正从天水相接的日边驶来。诗人目睹江山胜景而有此诗,末句不也蕴涵着诗人对前途无限向往的情感吗?”(《中国古典诗词名篇文化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此外,持类似观点的,还有刘拜山等《千首唐人绝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赵其钧《中国古典诗词曲鉴赏》(黄山书社2006年版)、赵昌平《李白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姚奠中《唐宋绝句名篇评析》(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等等。

     

        一是认为孤帆“指诗人自已所乘的一叶孤舟”。例如,刘学锴说:“此诗末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之‘孤帆’,究竟是指诗人望中所见的江上孤帆,还是指诗人自已所乘的一叶孤舟,我的理解是指后者。三四两句一意贯串,不可分割。第三句写望中所见的天门山夹江对峙的雄姿由隐至显,越来越清晰地显现于视野之中的情状,下句则点出‘望’的立脚点和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不是站在岸上某一个静止不动的地方远望天门山,而是在他所乘的映着红日的孤舟上由远到近地望着天门山渐次出现,故曰‘相对出’。如果是站在岸边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恐怕只会有‘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而乘舟顺流直下,望见天门山由隐至显,最后凸现于眼前的情况下,才会有‘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如同从地面渐次涌出的动态感。末句‘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自已乘舟映日、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动态过程,欣睹名山胜景、目注神驰的淋漓兴会。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见到了你。如果要把题目的意思说得更清楚一点,应作《舟行望天门山》。”(《唐音浅尝集》,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周啸天说:“末句则写诗人之舟乘风破浪通过天门山的令人兴奋情景,因为是乘舟东向,朝着大海的方向,所以说是(朝)‘日边来’。”(《隋唐五代诗词鉴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韩兆琦说:“第三句的‘出’字为诗眼,使画面具有了动态美,逼真地表现了舟行江上,远处的天门山以特有姿态扑面而来,迎接着远客。末句传神地从孤帆的角度描绘其乘风破浪,越来越接近天门山的情景。”(《唐诗精讲》,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年版)持类似观点的,还有杨义《李杜诗学》(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霍松林、尚永亮《李白诗歌鉴赏》(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等等。

     

        除了上述两种彼此对立、截然不同的观点外,还有一种折衷调和、模棱两可的观点,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陈邦炎先生。他说:“《望天门山》也是一首江行诗,描画的是诗人乘船顺流东下途中望到的迎面而来的景物。诗中的‘两岸青山相对出’一句,暗示人在船中,船在行进。……这首诗所写的孤帆,则可以视作诗人所乘的东去船,也可以说是诗人极目远望,在江面看到的从东方迎面而来的帆影。”(《说诗百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不过,类似陈先生这样解释“孤帆”的,似乎还找不出第二个人来。

     

        古人说过“诗无达诂”。何谓“诗无达诂”?清代王夫之说:“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诗绎》)谭献也说过:“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复堂词录序》)正因为如此,我们既要力探作者原意,又要容许读者作多种理解。不过,众多解说,有的可并行不悖,有的则根本对立。对于后一种情况,我们就应该比勘众说,品陈得失,考论是非,择善而取了。上引对李白《望天门山》诗末句的种种解读,我们认为刘学锴先生的见解最为周全通达,切中肯綮。而郁贤皓等先生的观点,最大的毛病在于导致诗不称题。正如刘刘学锴先生所说:“舟行中或在岸上当然也可以见孤帆映日的情景,但那就和《望天门山》的题目脱榫,变成可有可无的闲笔或衬笔了。尽管孤立地看这一句,似乎也颇具美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