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8月07日 星期三

    杨幼生与上海“孤岛”文学研究

    马国平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8月07日   14 版)

        杨幼生,浙江绍兴人,上世纪40年代初期从事文学活动。新时期后,杨幼生担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主任,在上海“孤岛”文学研究方面搜集整理史料,编辑出版著作,填补了中国抗战文学史及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空白。

     

        上世纪40年代初期,杨幼生在上海中央书店以及《万象》杂志工作。1943年6月,柯灵接替陈蝶衣担任《万象》主编后,杨幼生担任助理编辑。抗战胜利后,杨幼生追随柯灵、唐弢编辑《周报》《文艺复兴》等,以后又从事影剧界活动。杨幼生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上海解放后,他相继在文化艺术单位担任相关职务。1979年,杨幼生调入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承担搜集、整理上海“孤岛”文学史料的任务。现代文学知名学者陈梦熊、陈青生等都是同年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

     

        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社会科学》杂志1979年第四期以“‘孤岛’文学回忆录选”栏目刊登了高君箴、赵景深、钱君匋、吴岩的一组回忆文章(《新文学史料》1980年第四期刊登了另外一组回忆文章),同时发表以“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署名的《前言》,“目前所有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对(‘孤岛’)这一时期文学活动均未能详细论及。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史料整理和研究,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我们决定组织力量,搜集和整理这段时期的文学史料,以供撰写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抗战文学史和专题研究之用”。他们首先组织当时在“孤岛”的作家和文化人撰写回忆文章,徐开垒写于1979年12月的《“孤岛”文学的主要阵地:抗战时期<文汇报·世纪风>的回忆》的回忆文章,第一句话即是“最近,应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之约,重读三十年代《文汇报》”。1980年以后,各地报刊开始发表了一些关于“孤岛”文学的文章,如闻雪舍《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调查整理上海“孤岛”时期文学史料》(《光明日报》1980年1月16日)、吴泰昌《孤岛文坛上的一现昙花》(《解放日报》1980年2月7日)、柯灵《关于“孤岛”文学》(《光明日报》1981年1月25日)、杨幼生《“孤岛”文学杂谈》(《艺谭》1981年第1期)等等,共同呼吁重视对“孤岛”文学的研究。上述大规模组织搜集的回忆文章后来编入《上海“孤岛”文学回忆录》(上、下册,中国社会出版社,1984年3月)。与此相配套的是随后出版了《上海“孤岛”文学作品选》(上、中、下,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12月),《上海“孤岛”时期文学报刊编目》(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10月),成为杨幼生他们当初规划的《上海“孤岛”文学资料丛书》的组成部分。

     

        杨幼生调入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后,任现代文学研究室主任。《上海抗战时期文学丛书》(五辑五十种)是当时他们筹划编辑出版的另外一套丛书。1981年,由王元化发起倡议,成立了巴金为名誉主编,楼适夷、林淡秋、柯灵、朱雯为主编的编委会,以及以杨幼生、陈梦熊等为成员的编务组。显然,如此大的工作体量涉及到各个方面,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这套丛书基本上包括了上海“孤岛”时期上海及周边有关作家的文学作品,其中有巴金《火》《控诉集》、钱锺书《写在人生边上》《人·兽·鬼》等。钱先生在两书重印本序言中提出了“挖掘文墓和揭开文幕”的观点,他还风趣地写道:“我们在创作中,常常贫薄可怜,而一到回忆时,不论是几天还是几十年前、是自己还是旁人的事,想象力忽然丰富得可惊可喜以至可怕。我自知意志软弱,经受不起这种创造性记忆的诱惑,干脆不来什么缅怀和回想了。”

     

        两年后,这套丛书的编辑出版已经过半,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朱雯、徐开垒在1985年8月13日《文汇报》发表长文《上海抗战时期文学的回顾》,进一步阐发对上海抗战文学的认识,同时透露前三辑三十种已赶印出来参加香港书展。《上海抗战时期文学丛书》目前已知仅出版了39种,现在看来,由于各种原因这套丛书的编辑出版确实虎头蛇尾,有的早已编竣如晓歌、林莽等人的作品却没有出版,有新增加如刘以鬯、董鼎山等人的作品最后停留在编辑过程中,唯有袁鹰的《泥河》(海峡文艺出版社,1997年12月)姗姗问世,但封面设计不复最初的图案,可谓余响。

     

        杨幼生在“孤岛”文学研究中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和时间。他曾经在1984年一篇题为《上海“孤岛”文学特点初探》的论文中,把“孤岛”文学视为与解放区文学、大后方文学“鼎足而三”的重要组成部分。1983年离休以后,他每天跑徐家汇藏书楼、上海图书馆特藏部,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与上班无异,希望完成晚年重要工作的原本题为《上海“孤岛”文学史稿》的书稿,可见他把“孤岛”文学研究作为终其一生的追求。但是,他在与陈青生合著的《上海“孤岛”文学》(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8月)一书后记中,写到1985年以后被接二连三的病痛所困扰,后来只能邀请陈青生一起来完成这本书,并由陈青生对全部书稿做了较大的修改和文字润饰,更名为《上海“孤岛”文学》。

     

        《上海“孤岛”文学资料丛书》和《上海抗战时期文学丛书》在1980年前后的肇启和蔓生,以合适的人、时机及机构,奠定了上海抗战文学史的史料基础。与其说杨幼生没有把上海“孤岛”文学研究达到至臻完美,毋宁说他已尽力,犹如一盏烛火慢慢地消耗掉最后的生命。笔者在上世纪80年代阅读了一些关于上海“孤岛”文学的资料与书籍,从此记住了杨幼生的名字。最近有暇浏览了上述两套丛书的部分书籍,写下一些文字,以怀念这位经历过“曲曲折折”后在上海“孤岛”文学研究中用力甚勤的前辈学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