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7月31日 星期三

    本期导读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7月31日   01 版)

        2019年法国文学回归季:新书品种录得20年来最低数字

     

        2019年法国文学回归季的出书品种继续出现回落,预计有五百二十四种小说新作上市,少于去年的五百六十七种。但这是新书数量七年来第六次跌破六百种,并录得二十年来的最低数字。最高纪录是2007年创下的七百二十七种。法国《图书周刊》报道,今年将有三百三十六种法语小说(包括八十二种处女作)出版,少于去年的三百八十一种(内含九十四种处女作)。另有翻译小说一百八十八种,较去年增加两种。新书品种的下降进一步反映了图书市场的下滑。2018年,法国图书总销量为四亿一千九百万册,较上一年下降了4.4%。在这种情况下,出版商对待新人新作自然会更加谨慎。

     

        (详见4版)

     

        城市文化与文明传承

     

        现今走进博物馆的观众群体,年轻人的比例在增长。年轻人都是有知的一代,他们在工作、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需要解决的文化问题,博物馆能给他们答案,他们能在温馨的环境下获取知识,这和他们在教室里的感受不一样。并且,年轻人今天走进博物馆的方式也有了很大变化,他们不仅是迈开双脚走进博物馆,而且还可以通过博物馆的网站等途径,来更多地接触博物馆的藏品、展览,同时还能互动,多元地参与博物馆的不同节目、活动。进而,很多观众通过博物馆的文化创意——包括文化创意产品来了解博物馆,这些融入现实生活的改变使得他们对博物馆感觉到更亲近。这样,更多的人就会产生利用休闲时间亲身去体验博物馆的意愿。回过头来看,这些年我们尝试过的一些举措,无论是互联网上的内容传播还是“网红”文化创意产品,都会使更多的年轻人成为潜在的热爱博物馆的群体。

     

        (详见5版)

     

        “简帛时代”与先秦文学研究的“黄金时代”

     

        王国维先生曾指出,自汉以来,中国学术史上有三次最大发现,一是孔子壁中书,二则汲冢竹书,三为殷墟甲骨文、敦煌遗书及西域汉晋木简。(《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而近三十年来,战国简帛佚籍的大量发现,可谓中国学术史上的“第四次重大发现”。在这个简帛佚籍大发现的新时代,我们的机遇胜过孔安国、郑玄、王肃、杜预、郭璞、孔颖达等历代经学大师,应当说是极其幸运的。这些简帛佚籍为先秦文学、思想研究带来了大量前所未有的新材料。新发现的战国简帛古书因年代久远,无疑是珍贵的善本书目,有些甚至是司马迁撰写《史记》之前都不曾见过的材料。上述举例仅是管中窥豹而已。而今越来越多的简帛文献正在改变着我们对先秦文学的许多成见。譬如,战国简帛文献对《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左传》等都带来了或多或少的新认识。限于篇幅,难以备述。不妨说,中国先秦文学史鉴于战国简帛佚籍的大量涌现,有必要重写了。

     

        (详见9版)

        怎样学写古诗词之七绝

     

        七言绝句是最需要天分,也最不需要学问修养能力的一种体裁。一般而言,七绝更依赖于诗人的天赋,而非后天的学养。但是否七绝就不可教、不可学呢?是又不然。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七绝在篇章上的法度,学习它在时空变换上的手段,来熟悉七绝的作法,进而讲求其悠远的声味、绵长的韵致。七绝来源于七言歌行,所以也像七言歌行一样追求明白晓畅,要有流丽之美。如果能写得自然亲切,不着痕迹,就算是成功了。那为什么初学写七绝,还要学习起承垫结的结构呢?岂非着了痕迹吗?其实,这就像写书法一样,初学书法,一定要意到笔到,练到化境才可以意到笔不到。七绝初练时注重结构,正是为了将来的泯去痕迹。

     

        (详见15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