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6月26日 星期三

    献给母亲的礼赞

    刘祥学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6月26日   20 版)
    《万里入胸怀——黄河史传》,陈梧桐、陈名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4月第一版,98.00元

        黄河作为一条河流,如今已远远超过了它自然地理的意义,更被赋予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黄河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象征,作为孕育华夏儿女的母亲这一文化符号,已深深地刻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黄河在国人的心中地位是如此重要,学术界有关黄河史地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但却很少有人将黄河作为一个整体,为它写一部传记,这不得不说是个缺憾。近日,收到陈梧桐师所撰《万里入胸怀——黄河史传》书稿(以下简称《黄河史传》),心中满满的感动,不仅仅是作为他的学生,回想起他当年执教的点点滴滴,更多的是阅读他的《黄河史传》,内心深受启迪和震撼。

     

        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跳出黄河看黄河,是将黄河作为一个人、一个母亲来叙述。当今世界上,有关河流的学术成果不少,但多着眼于河流的某一段,如上游、中游、下游之类,研究虽能深入,却也人为地割裂了河流的整体性。更重要的是,江河常被人们称为“母亲河”,但学者们在研究的时候,往往只在乎搜罗外在的史料与数据,对研究的对象——江河,很少有儿女对待“母亲”一样的情怀。这就导致一些研究成果,孤冷而枯燥,难于在大众中传播。梧桐师所撰《黄河史传》,一开始便将黄河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人来对待。正如他在序言中所称“既把黄河作为一条自然河流,更当做一个历史巨人、一位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见原书序言第4页)。这样的研究立意,是与众不同的。如第一章《一个伟大生命的诞生》(第1页),从地球内部结构与地质的变化,叙述黄河的形成原因:“古黄河继续以顽强的毅力,发挥其溯源下切的侵蚀作用……经过漫长的岁月,她终于切穿三门峡,流入华北平原,而与中条山东侧的流水连接起来,浩浩荡荡地向东奔流,投入大海的怀抱。一个伟大的生命从此诞生了!”(第7页)黄河既然是母亲,她也是有脾气的,“黄河又是一条强悍暴躁、桀骜不驯的河流,她不仅带给中华民族欢乐和骄傲,同时也带给我们灾难和痛苦”(序言第2页)。这样的情怀与笔触,在书中所在多是,给人以心灵的震动。

     

        本书在写作方法上史地结合,有叙有议。《黄河史传》将黄河视为中华民族的母亲,从她的出生开始写起,以时间为经,上自远古的地质时代,下迄近年的黄河治理,展现的是一幅气势恢宏的历史长卷。同时又以空间为纬,对黄河的河源地、黄河上游、黄河中游、黄河下游所流经区域的城镇、文明、民族融合、航运、水土等,从多角度予以阐述。在写作中,选取千百年来黄河流域所发生的重大史事,按时代先后,娓娓道来。同时又随着视角的移动,论述黄河流经区域的风土,以彰显黄河迷人的文化魅力。在写作中,用饱含深情的笔调,直抒胸中意气。如第八章《黄河儿女不可辱》,从西周末年的国人暴动写起,直至新中国建立期间黄河儿女的抗争,“中国从此由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黄河儿女从此饱受西方列强的欺凌。目睹这一切,黄河在呜咽,母亲在哭泣”(第309页)。并总结出“黄河精神”的内涵,“这些英雄人物不愧是黄河母亲的儿女。他们的脉搏与黄河母亲一起跳动,他们的血液与黄河母亲紧密相通,他们的身上折射出了永不屈服的黄河精神”(第308页)。

     

        历史是过去的今天,今天是未来的历史。研究历史不仅是为了了解过去,更是为了揭示未来。既然将黄河视为中华民族的母亲,作为她的儿女,自然需要充分表现对母亲的热爱。关心她的疾苦病痛,关心她的健康,其实回到现实中来,也是关心中华民族的未来。黄河的治理在全书中占有相当的篇幅。其中,在第七章《折入迟暮的黄河文明》第三小节《频繁的水患与黄河的治理》中,系统地比较了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治河经验,并作了详尽的比较与分析,指出李仪祉“德国留学回国后在华北、黄河、淮河和陕西省的水利机关担任重要职务,悉心研究中国古代的治河经验。他经过精心的钻研,写出《黄河之根本治法商榷》《黄河治本的探讨》等著作,提出了上、中、下游全面进行综合治理的方案。他主张在黄河上中游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在山谷间修建横坝,拦截泥沙,淤出平坝;在上中游各支流建立水库,拦蓄洪水;在下游稳定中水河槽,等等。这就比潘季驯单纯在下游加强堤防的方略前进了一大步”(第292页)。在第十章《六十余载建设换新颜》中,作者总结到:“综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上中游的水土保持和下游的防洪建设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上中游也加强了防洪建设,下游也加强了水土保持。黄河的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总结历史上的治黄经验,谋中华民族未来发展之路。这样的立意,是十分高远的,而这体现的正是作者对中华母亲最深情的爱。

     

        本书运用丰富的史料,钩沉索隐,突出了黄河历史文化深厚的内涵。每一章每一小目之下的文字,均有详实的史料依据,均参阅了已有的大量研究成果,并充分吸纳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展现了作者高超的驾御史料的能力。正因如此,《黄河史传》才能在有限的篇幅中,时而追溯亘古,探索远古的文明,时而顺流而下,搜寻英雄儿女的足迹,又时而穿梭在黄河移动的空间之中。难能可贵的是,这部《黄河史传》对涉及到的每一件历史事实,均尽可能将其原委一一梳理明白,使读者能够充分了解其前因后果。如在谈论丝绸之路时,称“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正式开通了丝绸之路,他和副使的足迹最远曾走到大月氏一带。班超再通西域,他派遣出使大秦的甘英则走到了亚洲最西端的波斯湾海边,使丝绸之路更向西延伸。这条横贯东西的陆上交通干道的开通对黄河流域与西方各国的文化交流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黄河文明从此开始西传。”(第157页)短短数语,便将丝绸之路的诞生、发展及其世界性影响完整地勾勒出来。这样的研究视野,是放置到全球史范围之中去考虑的。真正做到了著者所说的,黄河的水是流趟的,文化也是流动的,滔滔的黄河水滋润了两岸的中华民族儿女,其影响也间接波及域外。

     

        难得的是,《黄河史传》做到了学术性与通俗性的完美结合,从学术角度而言,其专业性是无可质疑的;从可读性而言,作者展现了高超的语言技巧,语言平实易懂,说理透彻,能为普通读者所接受。尤其是本书图文并茂,读来赏心悦目。

     

        总之,阅读本书,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旅行,也是一种美的享受。书中处处呈现的,是浓浓的情感,是黄河之水养育的儿女倾心献给中华母亲的礼赞。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