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就是阅读一片土地,解读世界的一角。”这是墨西哥大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的诗句,用来概括西班牙作家豪尔赫·卡里翁这些年来在世界各地寻访书店的经历再恰当不过。作为西班牙文坛七零后这一代作家,他的创作范围很广泛,报刊专栏、长篇小说、科幻作品、散文随笔乃至戏剧评论都有涉猎,还在巴塞罗那庞培法布拉大学教授写作和文化学方面的课程,不过,贯穿他不同阶段人生的一大乐事,还是要算逛书店。
早在学生时代,豪尔赫·卡里翁就喜欢书店,有时候出去旅行,更是少不了走访当地的书店。书店的历史,书店所在街区的环境,店里的书,文化活动,店主人的故事,等等,都是他感兴趣的。这些信息不止丰富了他的见闻,也令他思考更多书店背后的思想文化内涵,进而动笔就这个题目写作。几年前,他出版了《书店漫游》(中文简体版已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这本书中,他从茨威格笔下的一则故事写起,将多年在全世界众多书店的走访记忆串联起来,那些或享有全球声名或寂寂无闻的书店,在他看来各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与价值。纯粹的见闻已足够引人入胜,但对书店历史的探寻、相关人物和往事的讲述、对书店所处环境与生存状态的分析,特别是基于书店而阐发的对人类文明进程、文化传播方式、图书出版途径、贸易等方面的思辨,还有由书店延伸出的那些耐人寻味的影视、文学作品的赏鉴……使得他的行走和写作有别于坊间很多书店见闻著述,而多了一些文化透视意味。事实上,写作的同时他亦是思想独立、见地不凡的文化观察者,这一点在他关于书店的记录与研究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前不久,应塞万提斯学院之邀,豪尔赫·卡里翁来到北京与读者见面,聊聊与书店、阅读有关的话题。在他抵京当日,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虽然他在书中表达着对书店历史的无限眷念,对实体书店、纸质书的深厚情感,但就如他在这本书的结尾部分欣然写起网络书店一样,他本人对新技术、网络时代之于传统意义上的书店、阅读行为的改变完全能够接受和适应,这与他对实体书店和纸质书阅读的兴趣没什么冲突。
中华读书报:写作和旅行,在你的生活中占据很大比重。写作的过程中或许需要到书店里看看,而旅行到一个地方,随便走走很可能在街头邂逅当地的书店,这就是你关注书店、写作这本书的原因吧?
豪尔赫·卡里翁:不只这两点,还有阅读。首先是阅读,然后是写作,以及旅行。我家其实没有什么阅读传统,我爸爸不喜欢旅游也不喜欢阅读,家里藏书也不多。是因为后来我离家到外面读书,对阅读产生越来越大的兴趣,自己也开始出去旅行,把关于书店的见闻和素材搜集起来,写下来。
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我买了很多与书店有关的书,不仅是西班牙语的,也有英语、法语、意大利语的。我发现好像没有多少这方面的书在记录书店见闻之外还观察、思考到人类文化深处的东西。身为一位作家,就是应该去写其他作者没有涉及或很少涉及的东西,于是我写了这本书。通过阅读、旅行、思考,我发现,书店其实是个完美的媒介,那里可以展现人类的文化、历史、社会、政治……
中华读书报:虽说这本书中囊括了你这些年在世界各地逛各种书店的见闻、感想,但其中占比较大篇幅的还是那些颇有历史的老书店,有个章节就是专门写“世界上最古老的书店”。老书店自然有着新书店不能比拟的魅力,与之相关的历史和人物也成了许多读者群体记忆的一部分,所以你的写作弥漫着浓厚的怀旧气息。
豪尔赫·卡里翁:这本书的写作确实是更倾向于记录书店的历史和相关人物,当然,对书店业的未来也有我的思考。但作为一部非虚构作品,更多能做的还是回顾并展现书店的过去,要是写太多关于未来的内容,那得另写一本科幻小说吧,哈哈。纵观书店的历史,从古希腊的书店到今天的亚马逊,太多故事,就像一本小说一样。
中华读书报:为了生存乃至更好地发展,这些古老的书店在面对今天这样飞速变化的世界时需要有怎样的坚持或者改变?
豪尔赫·卡里翁:首先,这些古老的书店已不仅仅是书店,我们还要把这些书店当做人类文化遗产来看待,可能还需要得到官方的认可。其次,要在旅游推广方面对这些古老书店的存在加以考虑。第三点,这些古老的书店有必要和新科技、电子资源等等联系在一起。
中华读书报:你如何理解“书店”这种存在形式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意义?
豪尔赫·卡里翁:书店可以把读者和人类最新的文明成果、文化思想紧密联结在一起。图书馆和博物馆某种意义上更关注人类的过去,而书店里的书总是在不断更新。
中华读书报:你最难忘或者说最喜欢的一家书店是?
豪尔赫·卡里翁:去过那么多书店,很难说哪一家最喜欢。但是有一家书店对我而言最有意义,那就是我在巴塞罗那住的小区里的书店,就像是我的另一个家一样。那家书店的名字是——不要阅读。
中华读书报:说到人与书、与书店的关系,不免想起《查令十字街84号》那篇小说中纽约女作家和伦敦旧书店店主间书信往来的君子之交,就如同今天的人们几乎不再写信而是更借助手机、互联网联系一样,那种带有古典色彩的交流方式已被时代所覆盖,对此你觉得遗憾吗?
豪尔赫·卡里翁:针对这样的变化,我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我们都应该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以前我给报纸写文章都是手写,现在我也会用电子设备来写。世界已经进入到后电子化时代了,可是我们可以看到,手工书写、纸质印刷的东西这两年好像又重新流行起来,所以,对此没有必要太悲观。
中华读书报:这些年的书店游历,肯定积累了不少素材和见闻,《书店漫游》估计是难以全部消化的,那会不会带给你的虚构写作,比如小说、剧本一些灵感?
豪尔赫·卡里翁:我的小说里好像还没有写到过某一家具体的书店,但我觉得关于书店漫游的经历,其实在我的小说中是有所体现的。我有一部科幻小说中就有来自我多年前到北京旅行、逛书店经历的灵感,小说中的有些情节未必是我逛某一家书店的直接反映,但却是我在寻找书店的过程中产生的想法。
中华读书报:平日里能够通过一些关于书店的书籍去了解海外书店,多是写日本、欧美书店的,你在书中有不少笔墨专门写到拉美的书店,这应该与你的西语背景有关吧,能比较一下拉美书店文化与欧洲的书店文化有什么不同?
豪尔赫·卡里翁:这可以通过欧洲国家与拉美国家的特点来看,一般来说,欧洲国家普遍对自己的历史相对更看重,欧洲文化的特点就是整体性更强。而拉美国家的民族性、当地属性更强。
中华读书报:曾亲眼见到许多实体书店的衰败、倒闭,特别是对于你熟悉的加泰罗尼亚书店后来变成一家麦当劳而尤为痛心,“经历了一个小世界的毁灭”,你在书里这么写道。此前在回答我的问题时你说自己不是悲观主义者,也愿意适应时代发展,这是不是意味着如今你的心态在面对书店自生自灭时有了变化?
豪尔赫·卡里翁:无论旅行还是写作,我总是想要发掘现象背后的本质,对于书店的生存现状,我这些年来倒是没有观点和态度上的明显变化。看到加泰罗尼亚书店变成麦当劳,心里自然有一种悲伤情感涌现。还有一些见闻和感触,没有写在书里,巴塞罗那市中心的书店确实越来越少,不过,与此同时巴塞罗那市郊的书店却越来越多,这就好像把集中在一个城市中心点的文化辐射到周围地区,这其实是个可以接受的变化。
中华读书报:作为一位书店文化的长期观察者,当然也是一位读者,你对于书店在今天的变化,比如用相当大店里的空间经营咖啡和文创产品,怎么看?这种变化的底线在哪里?
豪尔赫·卡里翁:对我来说,一家书店最重要的一点始终是能否给读者提供最新、最有水准的文化信息,以及是否能够满足读者在美学上的追求。至于书店的内饰如何、是否经营咖啡,等等,这些我都可以接受。一家书店不能为了盈利只卖那些内容很肤浅的书。
中华读书报:像你这样喜欢逛书店、沉迷纸质书的人,和网络书店或者电子书的关系如何?
豪尔赫·卡里翁:我当然喜欢读纸质书,但平时也会用iPad读电子书。后来我发现,自己写作时引用到的内容,没有一条是通过电子书阅读得到的,我是那种习惯于边阅读边在书上勾勾画画的人。这次我的东亚之旅是五天的行程,分别会到中国和日本,于是我随身带了六本纸质书。之所以带这么多,是要确保万一在读的一本不喜欢,可以换另一本。
中华读书报:对于书店的寻访是否还在继续?对实体书店的未来有怎样的预想?
豪尔赫·卡里翁:寻访书店已经成为我的习惯,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去逛逛当地的书店。不过与《书店漫游》同样题材的书我不太可能再写了。目前我正在写一本关于亚马逊的书,里面会探讨亚马逊和实体书店、图书馆的关系。
谈到未来的书店,这可能得从新科技和传统文化两方面来看待。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会让我们在虚拟世界里实现逛书店的愿望,而实体书店将朝着越来越小规模的方向发展,小而精致,选书有特色,侧重专门的领域。
(感谢侯健先生对本文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