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6月26日 星期三

    一个胡同行走者的思与行

    方立新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6月26日   08 版)

        “沈家本离世已经一百多年了,回想这一百多年中国法治建设的曲折进程,我们应当更加珍视沈家本的法律遗产,象征着中国法律进步的沈家本故居和枕碧楼理应得到更多的呵护。”

     

        “胡同行走者”选国兄写下这段文字时,北京宣武门外上斜街,沦为大杂院已多年的沈家本故居和他的藏书楼“枕碧楼”,仍然“沦陷”在一片凌乱的棚屋之中。两年后,随着46户居民腾退完毕和修缮工作的推进,沈家本故居终于露出真容,人们很快就可以前往寻访,“睹屋思人”,追怀这位中国法制史和法学史上划时代的先贤了。说来惭愧,我若步行上下班,沈家本故居是必经之地。由于对晚清勇敢开眼看世界、真诚取经救中国的那一辈人深怀景仰,几次路过斑驳院墙上“沈家本故居”牌匾时,也曾想过进去寻访,但大杂院的破败景象让人不忍直视,总是匆匆而过。后来,我建议选国兄能不能为沈家本故居写点什么,很快,他的文章以《主导废除凌迟等酷刑的沈家本与摇晃的“枕碧楼”》为题,在我供职的报纸上刊发。不知这篇文章对沈家本故居的抢救重整起过多大作用,但可以肯定,选国兄应该是最感欣慰者之一。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句很多人听得耳朵起茧的吆喝,用在选国兄行走胡同这件事上,还真是贴切。只不过,他没有错过的,是对吾国文化珍爱的情怀。钱穆先生说过,对中国的历史应有温情和敬意。怀有温情,因看到前人伤痛之处;保持敬意,因懂得前人艰辛之处,也就是跨时空的设身处地。选国兄对胡同深处的北京,对中华先人在胡同,在这世上独一无二的生活空间中上演的悲喜剧、留下的思与行,无疑也充满了温情和敬意。为此,他放弃了不知多少个周末节假日,用双脚丈量繁华京城背面的杂院陋巷,敲开一扇扇或友好或疑惧或排斥的“破宅门”,为我们记述着胡同深处的北京往事。

     

        选国兄是一个职业公益人,长期工作在干面胡同,因此,常常行走胡同,关注胡同的变化并探究其中的人文历史。看到他微信发布的胡同照片及简单文字,很多人点赞,便鼓励他写成文章,在《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开辟“胡同深处”专栏。从2013年到2016年,连续刊发了40多篇胡同文章。纵观他的系列文章,他并不只是一个胡同的热爱者、探究者和保卫者,更是一个行走胡同的思想者,关注的是北京胡同中的人、历史、故事、建筑,透过胡同影像往往引发深刻的思考。这个专栏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关注和好评,虽告一段落快两年了,仍有读者打来电话称赞,发来邮件予以商榷,询问何时再出续篇。有的文章还推动了一些故居的保护,除沈家本故居,还有余三胜故居等。

     

        选国兄胡同行走的所见及所思,传达的是他对于中国传统建筑、历史文化、教育、宗教信仰、经济政治等诸多方面的思考。在《北京城池记忆》《土儿胡同何处寻》《北总布胡同的祭缅》等文章里,有他对传统建筑样式和文化毁灭的叹息;《胡同里湮灭的大学》《灯市口遗留的教育记忆》《国子监里“点”状元》等文章表达的则是对中国教育的忧思;《探寻陈独秀的足迹》《菜市口寻谭嗣同足迹》《鲁迅的寂寥和白塔寺的再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被淡忘的挂虑;通过对教堂和寺庙的探访,在《雍和宫的缥缈香火》和《北京教堂的兴衰》里,他思索的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变迁和归宿;《当胡同遭遇高楼》《皇城根下胡同的涅槃》《胡同商业化复兴的样本》思考的则是何种模式才能真正有效保护胡同和传统建筑。这些夹叙夹议的文字,配上他手机拍下的真实而不加修饰的场景照片,引发的是远超过对胡同保护的众多文化话题的思考,现在结集出版,让更多人来阅读分享,也很有价值。

     

        据文化学者考据,北京胡同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据称“胡同”一词来源于元朝蒙古语“井”的音译。明朝迁都北京后,胡同数量大增,清末胡同更增至两千多个。民国时期,随着北京人口增长,城市扩张,胡同增加到四千多;新中国成立初期统计,胡同总数更是达到六千多。但2007年出版的《北京胡同志》,收录到2004年止北京老城的胡同只有1928条。而最新颁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保护1000余条现存胡同及胡同名称。实施胡同微空间改善计划,提供更多可休憩、可交往、有文化内涵的公共空间”,这的确是英明之举。传承历史文脉,要精心保护好胡同这张金名片,才能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

     

        走过悠远宁静的胡同,迈进高大敞亮的红门,进入长着高大的果木、爬满青藤的四合院,看到的当然是诗意的栖居。但曾经一个大户人家的居所,今天挤住十几户人家,院落都被乱搭建的棚屋和杂物挤占,连侧身都困难,今天大多数四合院的蜗居生活已无任何诗意和情调。因此,如何既保护传承传统建筑文化,又满足胡同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一个至今还未找到理想解决路径的难题。在北京的这个最新规划里提到“推动完善房屋产权制度,鼓励居民按保护规划实施自我改造更新。完善鼓励居民外迁、房屋交易等相关政策”,这才是制度性保护的根本。这些理念与选国兄文章中的一些思路不谋而合。

     

        台湾学者王汎森说:“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即便生活一地鸡毛,但如果有了审美,还有思想,就会让生活充满情趣和价值。选国兄是个思想者,他的工作和生活总是充满思想的发现。他的微信号是“文刀若水”,个性签名是“操练思想,格致情调”,他的系列文章,犀利批评背后是如水的柔软,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还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人类未来的关怀。

     

        《胡同深处的北京》,刘选国著,中华书局2019年6月出版,定价26.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