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6月12日 星期三

    怀旧如斯

    黄桂元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6月12日   03 版)

        怀旧,不需要特别原因,如果硬要摆出理由,就如张中行先生说的,“老了,仅有的一点点珍藏和兴致都在记忆中”。一个人再强悍,面对岁月的流逝都不可能无动于衷。即使不去主动碰触记忆,却怎奈“往事并不如烟”。

     

        这个世界,大体只有两类人不会怀旧,一是儿童,内心还只是一张白纸,无旧可怀;一是失忆症患者,由于脑部受损,不具备怀旧的生理机能。怀旧的词性为动词,本来自医学,据说属于一种由大脑神经元病变所导致的疾病,发作时可伴随心律不齐、食欲不振、失眠、焦虑等生理和心理症状。新牛津英文词典解释,“怀旧是对过去的饱含情感的一种渴望感”,其“症结”在于混淆了过去与现实、真实与想象的界限。就是说,怀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社会学层面。美籍俄裔学者斯维特兰娜·博伊姆在《怀旧的未来》一书中将怀旧分成两大类:修复型和反思型。反思型怀旧注重于“怀”,很像一个人在废墟上徘徊游荡,试图在脑海里重构曾经的时光。修复型怀旧则更强调“旧”,渴望恢复旧有的事物、观念或习惯等。生活节奏不断提速的当下,人们崇尚复古,幻想超越,用情很深,喜欢凭吊、回望逝去的岁月风华,比如七八十年前的民国风,比如上世纪80-90年代的港台元素,不仅凝结成中老年人的诗意记忆,一些臆想中的唐装汉服,还被部分年轻的时尚达人所追捧。

     

        并非凡“旧”就美,而是时间往往有一种奇特功能,所有的纷扰、恩怨、利害在化作烟云的同时,也会被人们的想象加以美化和升华,值得回味。故此约翰·韦恩认为,“童年记忆是诗意的谎言”。年轻时,我曾把流传甚广的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句名言记在日记本,当做座右铭,“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应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不知诵读过多少遍,年长了才明白,这里说的“回忆往事”,与怀旧无关,奥氏只活了32岁,尚属青年,今天看来,他的名言更多的具有励志作用,或许还夹杂了一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思。

     

        人这种社会动物,论其坚强,能用钢铁、岩石形容;言其脆弱,可被影影绰绰的往事压垮。过去年代,总看到喝了二两小酒的父辈们红着脸大吼大叫,当年如何如何,其实未必就是自夸“当年勇”,不过是某种怀旧情绪的适时释放。前些日子,我们分别四十多年的中学同窗相约一聚,却原来,谁也绕不过岁月的捉弄。昔日的“祖国花朵”面目皆非,少男少女已变成大爷大妈,每个人的现身都会引起惊悚、猜疑、唏嘘。随之绰号、糗事都翻出来了,想不怀旧都不可能。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木心的这段文字打动过无数读者。并不因为“从前慢”,而是感慨“当今快”,一慢一快之间,深藏着太多的天翻地覆,世事沧桑。也由此,我对作家这一类“职业怀旧者”的工作有了更深认识。如果给文学写作下个最通俗易懂的定义,那就是“怀旧”。没有怀旧就没有文学。高尔基的文学启蒙老师是会讲出许多迷人故事的外祖母,能讲出故事的人都有一大把年纪。格林说,作家的经验,在其前二十年的生活中已经完成,以后的岁月不过是观察和记录而已。这意味,所谓文学,永远写已然发生的事,是记忆的纸面结晶——即使是面向未来的科幻文学,也是人们在已经掌握的经验、逻辑和规律之基础上的合理想象。孙犁先生在《老家》中自谓,“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不知不觉间,他年轻时文字的华彩风流荡然无存,而变得浅白、易懂,有如拉家常,题目也不讲究,直奔主题,只为怀旧,诸如《报纸的故事》《牲口的故事》《住房的故事》《夜晚的故事》《昆虫的故事》《钢笔的故事》《包袱皮儿》《小贩》《吃菜根》《拉洋片》,几乎写尽了记忆中的所见所闻和亲朋故友。张中行先生在75岁才出版了第一部书,80高龄文名大起,笔耕不辍,几乎一年一本书,助推写作的动力便是往事和记忆,内蕴苍凉,味道醇厚,笔墨劲道。除了少数科幻作品和童话,文学的永恒主题,诸如爱与死,战争,还有乡愁,皆为“一般过去式”的怀旧内容。学者也常常如此,最典型的要数钱钟书先生,著述多引经据典,无一字无来历,并非卖弄学问,而多是思古之幽情使然。只是怀旧并非作家、学者的专利,而为人类通性,也因而有了共鸣的社会心理基础。

     

        常听到一种说法,“鱼的记忆只有七秒”,它们经历的永远是崭新的,快乐的,生机勃勃的,人应该像鱼一样学会遗忘,这其实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以讹传讹。美国生物学教授托尼皮册曾带领自己的学生做过一个实验,证明金鱼有着良好的彩色视觉,然后把它们放回到水族箱里。不过,事情并没有结束。转年,教授把参加过实验的金鱼跟一些新伙伴混在一起进行相同实验,却意外发现,老金鱼很快找到了之前的管子,包括管子的颜色和位置,似乎很有些完轻车熟路的架势。这个有关鱼的记忆的说法,含有心灵鸡汤味道,用心良苦,不无善意,我们权且当一回真,也是可以理解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