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6月12日 星期三

    节日:家国、民族的记忆

    ——以《中国节日志·乌日贡》为例

    曹美娜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6月12日   15 版)

        节日是国家、民族的重要而特殊的日子,是国家的标志性、象征性文化,是文化与历史、民俗、节气、农业生产等因素的结合体,是在某个时间节点上民众生存智慧、家国理想、社会传统维系机制的集中体现。因其集体性、传承性、扩布性而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可以于空间上无限延展,飞渡河山,万里同风;可以纵穿时间和历史,跨越千年,历久弥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杜甫的《丽人行》描写了三月初三上巳节时长安百姓出门踏青游玩的盛况,盛唐气象扑面而来,丰腴华贵的长安丽人仿佛穿越历史娉婷而至眼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东坡把酒问月,佳节之夜、独处异乡的寂寥凄清,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团圆的期盼之情亘古未变。《青玉案·元夕》中辛弃疾描写了元宵佳节月华烛照、光彩奕奕、人们争相出游观灯的热闹景象,少女盈盈的笑语宛在耳畔、幽幽的香气如在鼻侧。

     

        节日作为家国、民族的记忆,作为活在当下的文化遗产,其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表现出文化的丰富性和形态的多样性。“盛世修典”,记录当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民俗特色鲜明的节庆活动是弘扬民族文化、描摹时代风貌、反映人民生活的历史需要,也是文化工作者延续文明脉络、凝聚民族精神、展示国家形象的社会责任。

     

        《中国节日志》作为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重大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从立项到出版历时十年。通过这些图书,我们可以知道,畲族过完乌饭节象征着养蚕生产的开始,青海的青苗会是为企盼风调雨顺、庄稼长势旺盛,仡佬族过吃新节预示着谷物即将成熟、收割工作即将展开,山东的开洋节隆重祭祀以求出海平安与渔业丰收,甘肃的花儿会成为踏青、拜佛、对歌、交友、聚会、商品交易多种功能的庙会……从我国的最东端到西部边陲,从北国到南海,从鱼米之乡到雪域高原,节日志丛书全面、立体地呈现了当下百姓最质朴的节庆状态和最详细的节日仪程,书中所用全为原始资料,书中所写全是真情实景。这里没有改天换地的壮志,也没有惊心动魄的事件,有的是只是普通百姓生活日常的平淡甚至枯燥,节日仪程的复杂甚至繁琐,但正是这些散落各地的节日庆典年复一年的举行,加深了人们彼此的情感,维系了民间文化的存在与发展。

     

        《汉书·食货志》曰:“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此言不但指出了从采集民间文化的工作方式,还强调了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意义。采风,即田野调查,是民俗研究的基本工作方式。节日志项目组成员们即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经过学术规范的整理,通过节日时空、组织、节日缘起、仪式活动、表演艺术与口头传统、游艺娱乐、节日用品、节日文献几个部分,图文并茂地将节日的概况、含义、分布、起源、传承、流布,节日的基本内容和过程、意义和功能进行了详细介绍。图书展示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展现了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民间自觉意识,突出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自我更新和生生不息的创新活力。

     

        这种自我更新和创新活力得益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壮大发展、各地政府的倡导和民众的自觉参与。“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节日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有的渐渐淡出历史舞台,如寒食节。寒食节形成于春秋时期的晋国,在古代一度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但随着清明节的兴起,二者功能逐渐合一直至寒食节被清明节彻底取代,甚至有关重耳与介子推君臣之间曾经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在如今也变得鲜为人知。新中国成立后新出现的节日绝大部分为国家意义上的大节,如建军节、国庆节,真正意义上从民间自发形成的新节日只有赫哲族的乌日贡节。乌日贡,赫哲语音译,喜庆之意。乌日贡应该是我国各民族节日中形成时间最晚、唯一一个尚能明确找到创始人的,也是赫哲族仅有的一个本民族节日。

     

        乌日贡原来名为文体大会,因此有文艺交流、体育比赛的内容。赫哲族人口只有数千人,主要分散居住在黑龙江同江、抚远、饶河、佳木斯等县市,因此乌日贡由赫哲族的几个聚居村镇每隔四年轮流举办,节会成为各地赫哲人相识、相知、欢聚的好时机。乌日贡的各个项目皆源于传统劳动,如叉草球源于飞叉捕鱼,杜烈其源于部落间的防御战争,囊图鲁源于打野兔。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这些生产方式已经式微或绝迹,当人们以更宽广的视野和更高远的角度来审视民族文化的时候,会更加真实地认识到民族文化的价值与魅力,感受到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保护的迫切性与必要性,从而生发出文化自觉。这些日常劳动以体育项目的方式再现,对于延续赫哲人的传统记忆具有现实意义;文艺展演则有利于赫哲语和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的传承,其中“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已经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乌日贡这一节日从民间起源时起就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关心,至今尚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中,节会的举办对于守护文化根脉、发展地方文化有促进作用,对于加深民族情感、增强各地交流亦有提升之效。

     

        乌日贡从1985年第一次举办至今仅有三十多年的时间,尚未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没有相关研究著作,也基本没有可资借鉴的研究资料,因此《中国节日志·乌日贡》项目组历时数年,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赫哲族聚居区的山山水水,把作者对赫哲民族文化深沉的热爱和由衷的自豪、各地赫哲同胞亲如一家的感动用真挚而理性的笔触叙写了出来,呈现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生活的富足和赫哲族昂扬乐观的精神面貌,从学者角度论证了节庆发展的方向,展现了民族融合视野下的文化乡思。

     

        赫哲族的乌日贡节、藏族的雪顿节、独龙族的卡雀哇节、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苗族的鼓藏节、拉祜族的葫芦节、普米族的吾昔节、彝族的跳弓节、水族的卯节,广东的波罗诞庙会、海南的军坡节、山西河北的苍岩山庙会、北京的妙峰山庙会、四川的梓潼庙会……这些或耳熟能详或不甚了了的民族性、地域性节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它们如天上的繁星,散发着各自的光芒,呈现着独特的魅力,共同构成了我国节日文化的百花园,百花齐放、分外绚烂。

     

        因此,记录、描摹这些独具魅力的节日,使这些家国、民族的记忆成为闻于天下、传于后世的史料,让其成为世人了解中国、后人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窗口,这就是《中国节日志》丛书出版的意义之所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