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6月12日 星期三

    茶语表达

    王旭烽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6月12日   03 版)

        当初我在撰写茶文化大学教材《茶文化通论——品饮中国》时,收集了大量的中外学者对茶道的定义,同时也自以为是的下了个茶道定义:与茶有关的人文精神及其相应的教化规范。以为这样才是大而全的,仔细琢磨才发现等于什么也没说。经过多年思考后恍然大悟,茶圣陆羽不是早就把定义给我们了吗——这是《茶经》中的圣言:茶之为用,性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故我现在把中国茶道的概念明确地定义为:精行俭德。

     

        这是陆羽建立在唐代儒释道三家合一的主流意识形态之上的茶之核心精神。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千年以来茶事演进,但精行俭德的核心没有变,中国人就是在这样的价值坐标下事茶的。只不过在三家合一中,比例会因为各家基因不同而不同。不过我个人坚持认为,儒家精神始终在这其中占主流地位。这道理也简单,一切统治阶级的意识必定是主流意识,而中国数千年文明社会,正是以儒家文化为主流意识的。

     

        虽然如此,直到读完王琼女士的《茶修》之前,王琼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以佛家文化为底色的,这道理也很简单,她曾经告诉我,她是每天早上五点钟就起来打坐的。我一直以为,她是因为保持释家的素食养生,方成就了货真价实的冻龄美人。而她的这部作品,让我重新对王琼定位:王琼应该是一个茶文化领域中儒家文化的践行者。

     

        我和王琼其实有一些共同的背景,我们都是从作家转向茶行业工作者的,占一点便宜的,就是我们的语言多少能够更感性地表达我们的思考。而王琼犹为可贵的就是自1996年她与先生共同创建和静园之后,二十余年一以贯之,每日身体力行,浸润茶事,心得多了,融汇贯通,有体系,有方法,有途径,有目标,终于修得了属于自己的流派。这种知行合一的人生态度,带有明代阳明心学的烙印,故王琼此书心态健康,我心光明,不曾受20世纪以来西方现代与后现代思潮的影响,这正是精行俭德的效果吧。

     

        我一直认为,精行俭德意味着坚守,而坚守的后面是保守主义精神。这可不是我们日常带有贬义的保守主义的诠释,它应理解为是一种强调既有价值或现状的哲学。在不同的语境下,或者不同的历史阶段,它拥有不同的含义,但它们都有类似的本质:是相对激进而言、而非相对进步而言的价值观体系。保守主义并不反对变革,只是反对激进的变革,宁愿采取比较稳妥的方式。

     

        在精行俭德思想的指导下,《茶修》一书的几章内容都颇有信息硬核,其中第一章的贡献最大,有茶修的定义和规则,尤其是“茶修十礼”“茶师十律”“茶席六要”和“行茶十式”,这非常符合中国人情理结构的心理模式,在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中修炼完善自身。我对第三章也尤其欣赏,这让我想起少时读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我的大学》,高尔基曾说:我的真理是从我的皮肉中熬出来的,无独有偶,知茶人对茶汤的认识,也就是这样历经千杯万盏一口口喝出来的。

     

        此书的另一个可贵之处,在于对美学精神的强调和修为。其实茶文化的内容就是这样四个层面,并且是缺一不可的:那就是建立在日常生活基础上以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为学术背景的茶习俗;建立在历史学、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术背景下的茶制度;建立在美学、艺术学、文学等学术背景下的茶审美;以及建立在哲学、历史学、宗教学等学术背景下的茶信仰;而其中有关茶的审美是集精神、学识、修养、技能等诸多元素为一体的不可或缺的茶道精神组成。从陆羽开始到吴觉农先生的历代中国著名茶人,无一不是审美领域中的大师高手。日本茶道之所以创立并在全球作为日本文化符号确立,也正是它从茶中提炼出的审美精神,故众多茶道流派得以创建并延续至今。

     

        中国人一点也不缺茶道内涵,但我们所信奉的大象无形精神,使我们往往对精神核心的抽象与集中忽略不计,这或许正因为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太丰富了吧。但这也对承传带来诸多问题,像梨园教学一样世代口口相传的承传方式是不可靠的,我们需要中国茶文化的各家流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眼下王琼的和静园茶修流派,便是茶文化百家中重要一家,而她的《茶修》则是这一流派的奠基之作,在这个基础上完善提升精练经典化,是完全可能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