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5月08日 星期三

    致敬伟大的文学传统

    陈剑晖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5月08日   06 版)
    《重估俄苏文学》,李建军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8年出版,定价138.00元

        俄罗斯和前苏联文学,是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绕不过去的一道坎,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挥之不去、爱恨交加的一个情结。俄罗斯文学博大悲悯的人道主义情怀,内蕴热烈的宗教色彩和沉重的苦难意识,尖锐的问题触角、怀疑精神和批判锋芒,直面重大题材的勇气,向上的力量与理想主义的激情,高贵忧郁的灵魂和优雅的文风,这些精神气质和文学特质,对中国的读者一直有着一种天然的、无法抗拒的吸引力。然而,俄罗斯文学也给中国现当代文学带来了巨大的制约甚至造成重大的伤害。由于俄罗斯这个民族和文学复杂多重的性格和气质,由于俄罗斯这条文学大河过于浩瀚辽阔,事实上,我们过去对俄罗斯文学存在太多的误读和偏见。我们并没有真正全面清晰地认识到俄罗斯文学的意义和价值。现在,李建军焚膏继晷,毕15载之功完成此书。他试图以一己之力,倾其箧内所有,廓清重重迷雾,“重估”俄罗斯文学。这是何等的学术气魄和学术野心!当然,这也是一次艰巨的、考验功力和耐力的工作。

        在《重估俄苏文学》中,李建军将俄罗斯文学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以19世纪文学为代表的俄罗斯古典文学,即“俄罗斯文学”;一个是十月革命之后形成的苏维埃俄罗斯文学,即“苏俄文学”。“俄苏文学”就是这两种文学的合称。李建军认为,这是两种文学性质和文学气质完全不同的文学。前者是高度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文学,后者是高度集体化和单一化的文学。“俄罗斯文学”是会忏悔和流泪的,但“苏俄文学”既不会忏悔,也不会落泪:“契柯夫的海鸥,显得非常无力,是忧郁和感伤的象征;而高尔基的海燕,则像会飞翔的狮子,内心充满征服一切的自信和力量”。这个梳理很重要,可视为本书的逻辑起点,也可以说是纲举目张,既清晰又富于学理性。以往,我们读俄罗斯文学,往往将这两者混为一谈,这样难免会出现南辕北辙的结论。

        揆清、界定“俄罗斯文学”与“苏俄文学”两个概念的联系与不同之后,本书便以专题的形式,围绕“伟大的俄罗斯文学的经验和标准”这一中心,从“精神气质与伟大传统”“文本解读与经验开掘”等六个大的方面,探讨分析俄罗斯古典文学与苏维埃俄罗斯文学的转向和断裂究竟是如何造成的;俄罗斯文学到底有哪些伟大经验和可靠标准?我们应该如何去认识、理解和吸纳?从而实现与伟大文学传统的弥合与接续,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学辉煌。在这里,与其说李建军在研究俄苏文学,不如说他是以俄苏文学为参照,反观中国的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因为从总体看,“中国当代文学的主根,是扎在俄罗斯文学的土壤上的;准确地说,是扎在苏维埃俄罗斯文化和文学的土壤上的。中国新型文学的主要观念和理论资源,主要的制度性建设资源,几乎全部都来自苏维埃俄罗斯文学”。明乎此,我们就能体会到此书沉甸甸的分量和学术价值。

        李建军是有立场和责任伦理的批评家。因有立场,他的批评有稳定的价值向度和理想主义光芒;同样,因有立场,他的批评坚定、独立、自信,且富于质疑和批判精神。与批判立场相联系的是,李建军的批评有一种难得的责任伦理。我这里所说的“责任伦理”,一是指其批评有见解、胆识和担当。他不是以轻佻游戏的态度来对待批评,而是将文学批评视为一种发现真理和解释真理的崇高事业。二是他的批评一方面坦率犀利、遵从感性;一方面又论证细密、富于理性。而这种理性是建立于广泛的阅读与腹笥丰厚的知识准备之上。三是李建军批评中的责任伦理,还表现在他既有明锐精准的判断力,有发现问题的眼光和提出问题的勇气,还有深切的对于文学的爱与知。他深知居高声自远,文学须有高标,有独立的品格,高贵的精神气质和理想主义,而这正是中国当代文学极其匮缺的。

        一部80多万字的皇皇专著,读来全然不觉得沉闷和枯燥无味,这其中的奥秘何在?我以为,《重估俄苏文学》吸引读者的奥秘在于:它是一本有情怀、有温度的文学史著。的确,《重估俄苏文学》不但有对俄罗斯文学的总体性把握,有条分缕析的历史资料梳理,有高论宏裁与戛玉断金的评点,有明确的审美判断和精准细致的文本分析,而且有优雅的调性和闪烁于字里行间的文采,以及生命的投入和感情的灌注。我认为,价值、眼光、判断、诗性、想象、情怀、文采与趣味,正是《重估俄苏文学》一书引人入胜的魅力之所在。从这方面看,李建军的《重估俄苏文学》迹近于勃兰兑斯的文学史著。而这,正是我心目中理想的文学史。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