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近年来,随着文博产业的走红,大学校园也刮起了一股博物馆热潮。据保守估计,我国目前至少拥有450座高校博物馆。然而,与众多的数量形成对比的是其冷清的人气——平均下来,每座高校博物馆年参观规模仅5万人次。(4月25日《文汇报》)。
可以认为,高校博物馆堪称科学、文化的大宝库,其学术气质“无与伦比”,观赏价值也是“物有所值”。但从上述几个主要数据看,许多高校博物馆已经流于一种“孤芳自赏”或“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甚至只是一个清冷的“储物间”。这显然是不该出现,需加以改变,也可以改变的现象。
一方面,尽管这些博物馆隐身于“象牙塔”内,规模和影响力有限,但背靠大学正是它们最大的特色和优势——自带一种学术气质。观众们能从公共博物馆了解昨天和过去,而高校博物馆里则有更多的今天和明天,是最新科研成果的灵感来源地甚至是诞生地,在专业领域可作为各类公共博物馆的有益补充,是公众感受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的最佳场所之一。其中,融入博物馆所在社区,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比如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博物馆,就是通过举办当地原住民语言博览会而成功切入社区的,并做出了影响力。相比之下,我国70%以上的高校博物馆每年举办的展览普遍不足三个。这是一个缺失,应予改变。
另一方面,要展现自身的吸引力、深挖社会价值,还需高校博物馆以开放姿态,主动作为,关键是要办出特色、讲好故事。如果能让展品服务于科研和教学,服务于社会大众,那就更好了。这背后其实要体现博物馆管理思维的转变,在通过各种新鲜有趣的展览盘活校园藏品,让高校博物馆不再只是清冷的“储物间”的同时,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聚集人气,助力文博产业向好。
当然,高校博物馆的运营也存在着“先天不足”。据了解,我国高校博物馆均由高校自主开办、自主管理,学校的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博物馆的办馆水平。同时受到经费等因素制约,不少高校博物馆的展览内容无法得到及时更新,现有藏品的价值尚不能得到充分挖掘。这除了高校的主动作为,提高办馆水平,还有赖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专业指导和经费支持。
总之,高校博物馆是一座宝库,蕴含着不同一般的学术科研价值和社会价值,有关各方要积极行动起来,别让高校博物馆成为清冷“储物间”,以更好地展现和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实现最大的“公约数”。山西省寿阳县 张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