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5月01日 星期三

    【译者手记】

    信念,成就梦想的基石

    胡婧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5月01日   19 版)

        何为梦想?是儿时那句稚嫩的“我长大想当科学家”,还是少年时握紧双拳对自己发誓“我一定要考上大学”?是而立之年立下“我要成为巴菲特第二”的伟大志向,还花甲之年“不求腰缠万贯,但求健康快乐”的一声长叹?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身份,对梦想有不同的解读与诠释。然而,梦似乎永远是虚无缥缈的,是个性化极强的思想产物,其价值何在?直到有幸受北京大学出版社之邀,以签约译者的身份读完桑德拉·斯坦格雷伯博士所著的《一名生态学家的孕育之旅》(Having Faith:An Ecologist's Journey to Motherhood)后,我才开始有更深入的认识。

     

        这是一本生物学和环境学的科普读物,阐述新生命诞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更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回忆录,展现信念于个人梦想的价值。

     

        译界认为,翻译是最好的精读。作为本书的译者,我对此深有感触。初读本书,觉得这只是单纯的翻译任务,一如往常。从专业的角度,我开始关注书中大量的生物学、化学和环境术语以及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在翻译过程中,我时不时参阅和本书内容相关的中文平行文本,以增进对专业知识的了解。总体而言,本书在结构和风格上均可一分为二。结构上,以宝宝出生前后划分;风格上,以作者作为生物学家和新妈妈的双重身份交替呈现。然而,随着翻译的深入,无论是哪一部分,书中的文字仿佛有了生命一般;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直到译完费思(Faith)降生那一刻时,我发现自己的眼睛湿润了;直到译完全书,在末尾打出“坚守信念”这四个字后,我感到自己心里有某种东西也变得坚定了。我问自己,是什么造成了这种转变?

     

        是信念。

     

        作为译者,我相信作者的引导,相信书中的观点确凿有据,也相信人类的情感不分国界和语言。但如作者开篇所述,一个人往往具有不同的身份。本书作者桑德拉·斯坦格雷伯既是一位生物学家,也是一位母亲。她的双重身份相互影响,互相依存,最终成就了以婴幼儿健康和环境污染为主题的研究成果。译完本书,我常想,自己的另一种身份有没有——或者说怎样影响了我对《抚育费思》的解读和翻译?这要从32年前的一个冬夜说起。

     

        那晚,在中国西北边陲的土地上,有位新妈妈生下了一个女婴,怀孕和生产过程恰如作者在本书中的描述。和世界上所有妈妈一样,她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地度过一生。然而事与愿违。由于早产,婴儿体质很差。一次看似普通的感冒导致脑神经受损,她——连同全家的命运就此改变了。

     

        疾病来势汹汹。婴儿的四肢肌肉严重痉挛,双腿相互交叉,脚尖朝下勾,酷似一把剪刀。双手紧紧握拳,很难掰开,有时指甲都能把手掌挖破。医生说婴儿将来“不会说话,不会笑,连父母也不认识”。这是新妈妈始料未及的结果。有些好心人见到此状,纷纷劝她放弃患病的婴儿,再要一个健康的孩子。当时她的所感所想,我不得而知,但我可以肯定地说,她没有放弃。

     

        此后,她和她的丈夫共同照顾这个孩子,并且积极寻求治疗办法。一天,两天,三天。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一年,两年,三年……他们把全部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各种尝试中,只为一个目标:让女儿康复。然而,脑性瘫痪是世界公认的不治之症,如此费心劳神地去照料一个被医学界判处无望的女婴,到底会取得怎样的结果,或许只有上帝才知道。他们也没料到,女儿的病情出现好转。她三岁开口学说话,五岁自学拼音,十岁学会站立,十二岁能独立行走,十六岁自学英语,2011年荣获有中国翻译界奥斯卡之称的韩素音青年翻译竞赛的汉译英组优秀奖,2014年被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强不息,自主创业之星”,2016年以“家庭考场”的方式考取英国皇家特许语言家学会DiplomainTranslation高级翻译文凭,目前通过计算机和网络从事中英互译工作。

     

        是的,我就是那名女婴。

     

        脑瘫患者的身份似乎让我获得了另一种感官,让我去感受“器官发生”“多氯联苯”“甲基汞”等专业术语之外的意境。虽然时过境迁,自己患病的根源已无从查证,但当我翻译到日本女孩“智子”及其家人与导致水俣病的元凶——池肃化工厂抗争时,当我翻译到酞胺哌啶酮导致严重的肢体缺陷时,当我翻译到美国妈妈为了保护生育健康而奔走相告时,我还是不免会联想到自己罹患脑瘫的经历,想到自己因无法正常使用双手而练习用下巴和脚操控电脑,想到父亲踏遍天山南北,到处为我寻医问药,想到母亲看着病痛中的我,泪眼婆娑地控诉道:“老天爷,为什么不让我来替她啊!”所有的这些回忆融入翻译的过程,犹如一丝潮润流入干燥的空气,不见其踪影,唯有用心去感受。

     

        一路坎坷,支撑我和家人走到今天不是别的,正是信念。我们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但我们坚信自己的行动会改变未来。

     

        几乎在同一时期,中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家家户户过上了小康生活。然而,有些发展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雾霾、化工和农业污染、药物滥用、食品安全等问题层出不穷,频频发生。环保部《2014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的数据显示,2013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2043.9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达327701.9万吨;43.9%的监测点地下水水质“较差”,主要超标指标为“总硬度、铁、锰、溶解性总固体、‘三氮’(亚硝酸盐、硝酸盐和氨氮)、硫酸盐、氟化物、氯化物等”。身处其中,我们感到危机四伏,防不胜防,甚至感到绝望。然而,心中有梦想的我们不应选择放弃和逃避。要治疗环境的顽疾,绝非易事,既需要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和监管,也离不开民间自下而上的支持和倡议。在追梦的道路上,这难道不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承担的责任吗?答案不容置疑,因为只有与外部大环境联系起来,形成积极的推动力,个人梦想才具有更深刻的意义。环境问题关系到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命运。能改变这一切的,也恰恰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细小的行动。从自身做起,了解并选择绿色的生活方式,禁用非法添加剂,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勇于表达心中的诉求……不论你是环境工作者、政策制定者、监管人员、教育人士、餐饮业主、医护人员、产业工人、业界领导,还是一位准妈妈。

     

        因为我们都是坚守信念的人。

     

        《一名生态学家的孕育之旅》,[美]桑德拉·斯坦格雷伯/著,胡婧/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3月第一版,定价:45.00元

     

        【内容简介】

     

        《一名生态学家的孕育之旅》是一本关于健康孕育宝宝的精彩作品,一段对未来的父母极富价值的科学故事。本书被美国包括《科学》《芝加哥论坛报》在内的众多富有影响力的杂志和媒体推荐,作为生态学家的斯坦格雷伯以个人的经历和科学的探索为读者讲述神奇的生育历程,以大量说服力的例证讲述环境和胎儿发育健康的关系。她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大众怀孕书籍提供的建议作对照,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私人调查,向读者展示了有关怀孕和生产的诸多信息,探索胎儿发育过程及准妈妈面对的包括医疗、生育、抚育以及可能的环境影响等各种问题,还讲述母婴在哺乳期形成的生物学关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