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5月01日 星期三

    现代丝绸之路上的“马可·波罗”

    ——专访土耳其兄妹白振国、白鹿原

    魏锋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5月01日   07 版)
    左二至左四依次为:白鹿原、贾平凹、白振国

        2019年正月初八,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贾平凹在工作室接见了两位特殊的外国朋友——留学西北大学的土耳其兄妹艾克雷姆·德米尔卡勒(中文名白振国),伊蕾木·德米尔卡勒(中文名白鹿原),首次授权《贾平凹散文选》土耳其语翻译及出版事宜。2月13日(正月初九),笔者前往西北大学专访白振国、白鹿原兄妹,聆听他们留学中国,传播中国文化的故事……

     

        希望更多的土耳其人了解和认识陕西,认识中国

     

        “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一个有故事的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做得非常好。我来西安已经是第七个年头了,成了许多外国朋友的导游,经常领他们去兵马俑、城墙参观游玩,去吃小吃,我最喜欢的是凉皮和肉夹馍,当然,羊肉泡馍也很不错。有一次老师还带我吃了‘裤带面’,那个面真的很宽,觉得都能卡到嗓子眼儿……这个城市的开放与包容令我着迷。西安已经成为我的‘第二故乡’。我的梦想是学习马可·波罗,做一名文化交流的使者。”采访中,这位黑眼睛、黑卷发、留着络腮胡的土耳其小伙白振国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和笔者侃侃而谈。

     

        “世界非常大,你要走出土耳其,用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在父亲鼓励下,白振国高中毕业后来到中国,在西北大学新闻学院开启了人生新的一页。

     

        谈及和妹妹选择翻译贾平凹先生的作品时,他滔滔不绝:“爱上贾平凹,特别要感谢西北大学外语学院院长、教授胡宗锋老师和陕西省翻译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孙静老师,他们是我的老师也是我很好的朋友。我曾向胡教授建议外语学院应该开设土耳其语专业,培养更多的人。胡教授特别重视我的意见,很快回复外国语学院也准备成立一个‘中土文化交流中心’,从本科到硕士,胡教授一直教导、支持着我的学业!在胡教授的支持下,我和我妹妹白鹿原把贾平凹先生的作品翻译成土耳其语,就是希望更多的土耳其人越来越了解和认识陕西,认识中国。”

     

        “在西北大学,说陕西话懂外语的老师让我更加自信,曾有一段时间,我想离开西安去北京发展,听了胡教授的教诲,我选择了留下来。我特别羡慕西安人身边有座秦岭,贾平凹老师的作品也是第一次用土耳其语翻译,令我特别高兴和感动的是,曾担任我们留学办的陕西省翻译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孙静老师,在翻译工作中给了莫大的鼓励和支持,放弃与家人春节团聚这么重要的活动,一起和我们在商洛阳坡院子静心翻译贾老师作品,在翻译过程中,特别是涉及到方言方面的表达,都得到了孙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回来后,胡宗锋老师带着我们去拜访贾平凹先生,贾先生不仅签了作品翻译授权书,还送了签名书和丹凤的葡萄酒……”。他回忆当时的场景,贾先生平易近人,在签署授权后,还高兴地说:“感谢你们,这是我的作品第一次被翻译成土耳其语。”

     

        “我会跟别人说‘西安就是我家’。非常感谢西安老乡这么多年关心我、照顾我、支持我,让我没有一点‘外国人’的感觉。现在我已经和这个城市融为一体了。”白振国走遍中国18个省,最爱西安这座城。

     

        如今,白振国是西北大学广播电视MFA研究生,首任外籍学生校长助理,也是西北大学培养出来的第一个外籍导演。他还曾荣获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2016年度中国政府优秀来华留学生奖金”嘉奖,摄影作品入展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2018“丝路长安”大学生艺术节展,他和妹妹白鹿原被西北大学国际合作部授予“文化传播之星”奖,经常受邀在西安电视台、西安网信办、CRI国际在线讲述他的中国故事和中国情结。去年一年时间,学业之余忙着拍摄自编自导的第一部微电影作品《土耳其冰淇淋师》,展示一个在西安创业的土耳其小商贩在抖音上爆红的故事。

     

        白振国计划在中国读完博士,从事与土耳其和中国文化交流相关的工作,向中国人介绍土耳其文化,也要用电影、文学等方式向土耳其人推广中国文化。

     

        了解中国,西安是最好的切入点

     

        2010年,15岁的白振国还是一个高中生,暑假旅行去了云南、宁夏、北京和西安,从此“深深迷上了中国”。“我非常想学习汉语,虽然英语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但汉语却是全世界说的人口最多的语言。在俄罗斯,乌库兰,迪拜,菲律宾等等国家的机场,我都遇到过中国人,跟他们直接用中文交流。文化大国的中国,中文肯定是未来的世界共同语言”。

     

        “如果中国是一棵大树,西安就是这棵树的根”。2012年,当身边同学选择去欧美等地留学时,站在人生第一个十字路口的白振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留学西安。在白振国眼里,了解中国,西安作为切入点是再好不过了。

     

        从选择西安留学伊始,到爱上这座城,不仅让这个土耳其小伙完全融入了西安生活,就连家人也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来西安,一方面源于哥哥的推荐,另一方面源于我的中国情结。”2017年10月,妹妹伊蕾木·德米尔卡勒追随哥哥也来到西北大学学习汉语。

     

        “哥哥给我起了一个非常好记又好听的中文名字——白鹿原,哥哥说中国人特别是陕西人,一听到这个名字会很开心,我当时跟别人说起这个名字很多人都笑起来,后来才知道这是陕西的地名,著名作家陈忠实的小说也叫‘白鹿原’”。伊蕾木·德米尔卡勒笑着说。

     

        搭建桥梁,做现代丝绸之路上的“马可·波罗”

     

        “我希望西安和伊兹密尔能缔结为友好城市,城市之间、居民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密切合作。让伊兹密尔的人们一览古朴美丽的大雁塔,让西安市民一睹伊兹密尔的‘蓝色童话’,让西安和伊兹密尔的‘钟楼’拥抱,也让西安城墙牵手伊兹密尔的‘城堡’,如果可以,让披萨和肉夹馍、烤肉饭和biangbiang面、土耳其的冰淇淋和西安的甑糕携起手来,缔造一段关于美食的佳话……”

     

        “古时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国和土耳其的商旅往来和文化交流。如今,‘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赋予这两个古老的国度更紧密的联系,这对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和国家共同繁荣都是有好处的。”白振国说,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出国留学,去了解另一个国家的文化习俗,但是至少我们可以通过一种叫“文化体验”的旅行来深度感受另一种生活。

     

        “西安是丝绸之路的开端,我把它作为我51天探索中国西部的起点。”白振国说,从丝绸之路的起点出发,穿越时空,一步一个脚印,做一名文化交流的使者,把旅行中的见闻分享给更多人。白振国把对中国的热爱转化为行动,大二暑假,他穿越了四川、甘肃、云南、新疆、青海、广西等多个省份,坐200多个小时的火车,行程约3万公里,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了他的中国西部文化之旅,将所见所闻以中文和土耳其两种文字写成了《51天中国行——一个土耳其人的西部文化体验之旅》一书,他还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和微博,记录他在中国行走的见闻。

     

        “中国和土耳其分别位于古代丝绸之路的东端和西端,土耳其有非常多的丝路遗迹,我所做的一切,就是想让人感受到古代丝绸之路的风采。”多年前,白振国受邀参加东方卫视旅行节目《花样姐姐》在土耳其的拍摄,负责团队在土耳其方面的沟通工作。“做一名中国和土耳其文化交流的使者”,回忆起当初所做的决定,白振国感觉到,冥冥之中,仿佛有一种力量牵引着他来到中国。

     

        “我想通过学书法,看懂中国两千年前的汉字,现在已经会看懂和写几千个中文生词了。”除了旅游、摄影、写作以外,白振国业余学习中国篆字书法。如今,除与妹妹一起翻译《贾平凹散文选》外,还在用汉语创作第二本书,讲述他在西安的七年光阴,以及从不了解中国到“中国通”的故事。

     

        “我们都是追梦人,我这一辈子都注定与中国联系在一起了。”微电影作品《土耳其冰淇淋师》正在剪辑中,白振国还计划拍一个纪录片——《回爱琴海的路上》,以西安和伊兹密尔为起讫点,一路发现不同的文化,让中国人了解他的老家伊兹密尔,也让土耳其人了解中国的美食、文化、民族英雄(白振国解释说,他特别喜欢林则徐,于成龙)……。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