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4月17日 星期三

    福勒先生撰写《重构》的态度,代表的是软件开发的匠艺——对“正确的做事方式”的重视。

    重读《重构》,呼唤匠艺

    熊节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4月17日   08 版)
    《重构: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第2版)》,[美]马丁·福勒(MartinFowler)著,熊节、林从羽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定价168.00元

        图书推荐

     

        2009年,在为《重构》第1版的中译本再版整理译稿时,我已经隐约察觉行业中对“重构”这个概念的矛盾张力。一方面,在这个“VU⁃CA”(易变、不确定、复杂、模糊)横行的年代,有能力调整系统的内部结构,使其更具长期生命力,这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期许。另一方面,重构的扎实功夫要学起来、做起来,颇不是件轻松的事,且不说详尽到近乎琐碎的重构手法,光是单元测试一事,怕是已有九成同行无法企及。结果,“重构”渐渐成了一块漂亮的招牌,大家都愿意挂上这个名号,可实际上干的却多是“刀劈斧砍”的勾当。

     

        如今又是10年过去,只从国内的情况而论,“重构”概念的表里分离,大有愈演愈烈之势。随着当年的一线技术人员纷纷走上领导岗位,他们乐于将“重构”这块漂亮招牌用在更宽泛的环境下,例如系统架构乃至组织结构,都可以“重构”一下。然而基本功的欠缺,却也一路如影随形。当年在对象中的刀劈斧砍,如今被照搬到了架构、组织的调整。于是“重构”的痛苦回忆又一遍遍重演,甚而程度更深、影响更广、为害更烈。

     

        此时转头看马丁·福勒(Mar⁃tinFowler)时隔将近廿载后终于付梓的《重构》第2版,我不禁感叹于他对“微末功夫”的执着。在此书尚未成型之前,我和当时Thought⁃Works的同事曾有很多猜测,猜福勒先生是否会在第2版中拔高层次,多谈谈设计乃至架构级别的重构手法,甚或跟随“敏捷组织”“精益企业”的风潮谈谈组织重构,也未为不可。孰料成书令我们跌破眼镜,福勒先生不仅没有拔高,反而把工夫做得更扎实了。

     

        对比前后两版的重构列表,可以发现:第2版收录的重构手法在用途上更加内聚,在操作上更加连贯,更重视重构手法之间的组合运用。第1版中占了整章篇幅的“大型重构”,在第2版中全数删去。一些较为复杂的重构手法,例如复制“被监视数据”、塑造模板函数等,第2版也不再收录。而第2版中新增的重构手法,则多是提炼变量、移动语句、拆分循环、拆分变量这样更加细致而微的操作。这些新增的手法看似简单,但直指大规模遗留代码中最常见的重构难点,正好补上了第1版中阙漏的细节。这一变化,正反映出福勒先生对于重构一事一贯的态度:千里之行积于跬步,越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越是要做好基本功、迈出扎实步。

     

        识别坏味道、测试先行、行为保持的变更动作,是重构的基本功。在《重构》第2版里,重构手法的细节被再度打磨,重构过程比之第1版愈发流畅。细细品味重构手法中的前后步骤,琢磨作者是如何做到行为保持的,这是能启发读者举一反三的读书法。以保持对象完整重构手法为例,第1版中的做法是在原本函数上新添参数,而第2版的做法则是先新建一个空函数,在其中做完想要的调整之后,再整体替换原本函数。两相对比,无疑是新的做法更加可控、出错时测试失败的范围更小。

     

        无独有偶,我在ThoughtWorks时的同事王健在开展大型的架构重构时,总结了重构的“十六字心法”,恰与保持对象完整重构手法在第2版中这个新的做法暗合。这十六字心法如是说:

     

        旧的不变,新的创建,一步切换,旧的再见。

     

        从这个视角品味一个个重构巨细靡遗的做法,读者大概能感受到重构与“刀劈斧砍”之间最根本的分歧。在很多重构(例如最常用的改变函数声明)的做法中,福勒先生会引入“很快就会再次修改甚至删除”的临时元素。假如只看起止状态,这些变更过程中的临时元素似乎是浪费:为何不直接一步到位改变到完善的结果状态呢?然而这些临时元素所代表的,是对变更过程(而非只是结果)的设计。缺乏对过程的精心设计与必要投入,只抱着对结果的美好憧憬提刀上阵,遇到困难就靠“奋斗精神”和加班解决,这种“刀劈斧砍”不止发生在缺乏审慎的“重构”现场,又何尝不是我们这个行业的缩影?

     

        是以,重构这门技艺,以及福勒先生撰写《重构》的态度,代表的是软件开发的匠艺——对“正确的做事方式”的重视。在一个浮躁之风日盛的行业中,很多人会强调“只看结果”,轻视做事的过程与方式。然而对于软件开发的专业人士而言,如果忽视了过程与方式,也就等于放弃了我们自己的立身之本。福勒先生近廿载对这本书、对重构手法的精心打磨,给了我们一个榜样:一个对匠艺上心的专业人士,日积月累对过程与方式的重视,是能有所成就的。

     

        17年前,我以菜鸟之身读到《重构》,深受其中蕴涵的工匠精神感召,在福勒先生与侯捷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了本书第1版的翻译工作。如今再译本书第2版,来自ThoughtWorks的青年才俊林从羽君主动请缨与我搭档合译,我亦将此视为匠艺传承的一桩美事。新一代程序员中,关注新工具、新框架、新商业模式者伙矣,关注面向对象、TDD、重构之类基本功者寥寥。林君年纪虽轻,却能平心静气磨砺技艺,对基本功学而时习,颇有老派工匠之风。当年藉由翻译《重构》一书,我福勒先生、侯捷老师身上学到他们的工匠精神,十余年来时时践行自勉。如今新一代软件工匠的代表人物林君接手此书,必会令工匠精神传承光大。

     

        据说古时高僧有偈云:“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代码当如是,专业人士的技艺亦当如是。与《重构》的诸位读者共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