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4月10日 星期三

    治学之典与创作之范

    郑一奇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4月10日   10 版)
    《姚雪垠读史创作卡片全集》,沈阳出版社2018年11月第一版,1680元

        2018年岁末,我收到老友姚海天赠阅的十卷本《姚雪垠读史创作卡片全集》(下简称全集),非常高兴。这套书规模宏大,装帧精雅,彩色印刷,让人爱不释手。我兴味甚浓,反复阅读。王庆生先生在序中说:“像这样郑重地为一位老作家出版资料卡片全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界还是首次,这不仅填补了国内出版界的一个空白,而且为我们深入研究长篇巨著《李自成》提供了翔实资料。”我想除了研究人员,一般文史爱好者、藏书家也会喜欢这套书。

     

        姚雪垠(1910—1999)是现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为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这是一部曾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填补“五四”以来中国长篇历史小说空白,取得多方面艺术成就,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获得读者、专家、党和国家领导人广泛赞誉的经典巨著。“以农民起义军为中心,写出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其创作经验、美学追求已成为专门研究课题。戏剧家曹禺曾多次坦言:“现在有‘红学’,我相信将来会有‘李学’。”多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而《全集》的出版,将为“李学”的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读此书可了解姚老作为大学者所达到的史学研究高度,可了解姚老如何把史学的实证思维转换为文学的形象思维。

     

        初读此书,有两点体会:

     

        一是姚老的史学之道在于求本求真。求本是以人民为本,求真是以史学为真。从20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为创作小说《李自成》姚老抄录和撰写了近万张资料卡片,现在保存下来的近7000张(未计《中原语汇》卡片)。这些卡片均用笔画清楚的蝇头小楷抄写,并加标点,分类存放,列有标题,夹有批注、心得。征引多为明清时历史文献,也有少数近人著作,多达340余种,包括正史、野史、著述、文集、县志、府志、笔记、实录、年谱、传记、丛书、诗集等,不少是罕见史料。有关明末清初农民战争的史料,相关的政治、经济、民生、军事、人物、事件、风俗等史料几乎被姚老“一网打尽”。姚老创作历史小说,是先研究历史,然后进行小说创作,无疑是非常辛苦的。《全集》收入6876张卡片,其中有札记批注的卡片4147张,既是史料摘抄,也是读史笔记。纯抄史料的卡片1871张。作者自己撰写的卡片690张,多是对史事的分析研究,也有对小说构思的联想。分类标题卡片138张。《全集》按内容分为十卷,分门别类地记述了明末农民战争全过程及明末清初社会动态。①从西北边兵起义到杨嗣昌出京督师;②从张罗辗转会师到第一次开封战役;③崇祯十四年宫廷内外;④从壬午围汴到李自成到襄阳;⑤李自成进兵北京;⑥李自成进入北京;⑦从山海关之战到败亡;⑧左良玉、张献忠结局及其他;⑨杂类资料;⑩明清重要知识。每卷下列专题若干,十卷共列147个专题。看了这些专题史料,我们可知晓姚老治明清史下的“真功夫,笨功夫,苦功夫”。与20世纪不少史学名家一样,他治史也是“史料派”,讲究广泛占有史料,深入专题研究,分析史料真伪,掌握典型真实史料,然后综合分析,形成史识,论从史出。难怪当年明史专家、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在与姚雪垠会面深谈后说:“看来论明初史,你不如我,论晚明史,我不如你。”姚老治史如此下苦功,也得到史学家白寿彝的高度评价,他说:“姚雪垠搜集史料比我们搞史学的还要用功:卡片资料收集得那么丰富,写得那么工整,对青年来说,就是一种很好的教材。”今天我们读这部《全集》,就是读晚明史、清初史。在姚老的引领下,我们对晚明清初的历史有许多有趣的深入了解。举一例,如史料记述李自成到北京城下,曾派已降太监杜勋入城进宫劝崇祯投降,有三种说法:一是劝崇祯看清危局,自寻出路,要求禅让;二是说李自成主动讲和,要求受赏,然后分国而治,李自成可为朝廷内遏群寇,“外削辽藩”;三是不承认有杜勋进宫一事。一些史家如郑天挺认为第二说不可信,不合情理。姚老也在卡片上有类似批注,但他在小说创作中仍采用一、二说,意在表现太监杜勋面对崇祯既怕死又滑头,言语自相矛盾,漏洞百出。这是文学家活用史料,以刻画人物心理的绝妙一笔。《全集》是我们学习晚明史、清初史的入门指径、资料宝库、史料导航。也是比照小说,了解创作门径、手法的重要基石。

     

        二是历史小说创作之路在于精心塑造典型历史人物,揭示历史的本质,兴衰演变之规律。姚老治史的本意不是要当史学大家,而是一心一意为了历史小说的创作。史学为里,文学为表。所以读这部《全集》,要和姚老的创作活动、读小说《李自成》结合起来,对照阅读,这样更有兴味,收获更多。史料是原始记录,但也有真有假,有真实,也有偏见。对农民战争史来说,历史上记述者多为文人学士,对农民起义有偏见,抱恶感者居多,如《怀陵流寇始终录》《绥寇纪略》等,多称农民起义军为贼寇。姚老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以人民为本,分析史料,揭示农民起义的进步性、革命性,批判封建统治的腐败、顽固,是把握了历史的本质。他进而在熟悉史料的基础上,活用史料,塑造人物典型,重在刻画主要历史人物如李自成、崇祯的思想、性格、语言、心理、行为,让古人复活。用具体历史场境、氛围烘托人物,让李自成与崇祯的对决的悲剧一幕幕展开,既揭示了历史的本质,又有文学的巨大魅力,引人入胜。细节也有不少虚构,但总体上让人信服。《全集》中我颇感兴趣的是卷六、卷七,记录李自成进京,登基称帝,又在山海关战败,退守陕西,最后失败。轰轰烈烈的农民战争,为何其兴也勃,其亡也速,既是历史之谜,也留给后人深刻教训。结合小说《李自成》第四、五卷,你会佩服姚老小说具有撼人心魄的悲剧效果。小说第四卷《崇祯皇帝之死》单元,是活用史料,又精于艺术的绝唱,是如椽之笔写出的经典篇章。

     

        这套书今天得以面世,要感谢姚海天主编。海天是姚老的儿子,原是从事自然科学图书出版的老编审,他退休前后,开始坚持不懈地整理出版姚老的全部文稿,至今已二十余载,成果丰硕。这部宝贵史料全集的珍藏、整理、研究、出版,他立了首功。沈阳出版社的领导和沈晓辉编审独具慧眼,精心出版这部巨著,为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作出了重大贡献,让同行钦佩,让学者称赞,也让读书人满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