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3月27日 星期三

    塞林格之子在京忆父 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本报记者丁杨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3月27日   02 版)

        本报讯(记者丁杨)日前,《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之子马特·塞林格来到北京,在清华大学与中国作家格非、李洱以“从麦田到香蕉鱼——塞林格与他的小说”为题进行对话,马特回忆了与父亲相处的片段并表达了对父亲作品内涵的认识,格非和李洱则分享了二三十年前初读塞林格作品的震撼以及时至今日对这些作品的不同理解。这场活动也是马特应译林出版社之邀,先后在上海、南京、成都、北京与路内、叶兆言、周嘉宁、丁骏、翟永明等作家、译者交流对谈的塞林格百年诞辰系列读书沙龙的尾声。

     

        今年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诞辰一百周年,他出版于1951年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风靡世界,影响了几代读者,这部作品也位列欧美文学经典。“塞林格的作品中有种和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社会契合的精神。”曾在三十多年前初读塞林格的李洱至今难忘当时的触动。“他的作品在中国读者中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是因为我们能从他的小说中看到青春和生活的迷惘”。同样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接触塞林格作品的格非则颇有感慨地想起当时的感觉,“那时读到《麦田里的守望者》对我来说简直有天启的光芒,非常激动。”从事写作多年的格非最近重读了这部经典后认为,“《麦田里的守望者》具有如此的生命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塞林格写作此书后远离人群去隐居,这使得书中的理念经得起推敲。今天我再读这本书,对书中主人公有新的看法,觉得他就是个普通人,但依然带给我触动。”

     

        据悉,包括《麦田里的守望者》《九故事》《弗兰妮与祖伊》《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四部塞林格重要作品的塞林格作品集中译本已于去年末由译林出版社出版,这些作品由塞林格基金会负责人马特指导修订,《麦田里的守望者》沿用已故翻译家孙仲旭的译本,其他三部作品则由来自复旦大学的译者丁骏翻译。马特在活动现场对译林版塞林格作品集适逢塞林格百年诞辰在中国出版非常认同,他同时回忆了父亲当年在美国文坛的声名以及他拒绝这种声名的方式,“他的隐居简直是甩给美国作家圈的一个巴掌。他们开始批评他,可是他们并不明白,我父亲之所以拒绝城市生活,是想要在安静的环境里写作和思考。他做到了。”谈到《麦田里的守望者》,马特回忆,“我是十二岁时读到这本书的,当时就是觉得好笑和感人。这本书被全世界的读者喜爱,是因为读到它的时候就会发现世界上还有人和你一样迷茫、没有方向,而且他还把这种感觉写成了小说,带给你帮助。这是这本书的力量所在。我想,它不仅是写给年轻人的,也是写给所有感觉自己是书中主人公的读者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