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3月13日 星期三

    世界范围内涉及面最广、改革力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高等教育改革。

    回望40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国模式

    张应强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3月13日   19 版)
    “中国教育改革40年”丛书,科学出版社出版

        一

     

        科学出版社策划的“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教育改革40年”丛书,我应邀担任《高等教育》撰写任务。回望40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历史性伟大成就,形成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国模式,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贡献了中国经验,为建立公正的世界高等教育体系和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自高等教育领域始。邓小平同志恢复工作后不久就率先在高等教育领域领导实施改革开放: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大规模派遣留学生;平反知识分子冤假错案,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把握世界科技革命趋势,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将重点高等学校建设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军。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极其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既要解决历时性问题,又要解决共时性问题;既要解决好改革发展问题,又要维护社会稳定;既要解决高等教育发展的资源性约束,又要解决体制机制性约束;既要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又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需求;既要提高发展效率,又要兼顾高等教育公平;既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又要建设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既要激发大学办学活力,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既要坚持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又要兼顾高等教育的市场性……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立足中国国情和高等教育实际,开发高等教育内生资源,批判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在一个人口大国和高等教育基础薄弱的国家实现了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涉及面最广、改革力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高等教育改革,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典型案例,形成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国模式。

     

        二

     

        什么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主要指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是西方学者基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经济奇迹”而对中国经济发展所做的一种模式概括。斯蒂芬·哈珀认为:中国模式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与改革历程中积累而成的一个特殊综合体。迪瑞里·克阿瑞芙认为中国模式的特点是“今天的改革还在延续过去社会主义革命的传统,坚持社会主义理想和走独立自主发展道路”。在发展理念上,中国模式突破了现代化理论中的“从属理论”;在发展实践上,中国模式突破了依附性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国模式的基本内容是:由党和政府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度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三个面向”,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制度优势,通过优秀教育传统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通过批判吸收国际先进经验,通过制度创新来发展高等教育。其核心要点有三: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二是建设有为政府,三是发展有效市场。

     

        坚持党的领导。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最大特色是坚持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我国宪法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就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必须在党的坚强统一领导下进行。40年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人才;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高等教育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

     

        坚持党的领导,在高校内部领导和管理体制上的体现就是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反映,是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基本框架的基础,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本质特点。实践证明,这为高校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制度保障。

     

        建设有为政府。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是国家事业,由中央政府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教育”;第八十九条第七款规定国务院“领导和管理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和计划生育工作”。将高等教育作为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央政府实行集中统一领导和管理,除了能够保证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坚持高等教育的正确政治方向之外,也有利于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统筹规划,并与其他社会发展领域协调改革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通过建设有为政府,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行顶层设计、统一规划、统筹推进。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实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统一领导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质量建设,统一领导实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工程(计划),统一领导实施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推进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和协调发展。通过建设有为政府来统一领导实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后发优势”,增强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促进了高等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制度的优越性。

     

        发展有效市场。我国宪法第十五条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全面深化改革。一是促使政府有效分权和政府职能转变,促进了宏观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向计划体制机制和市场体制机制相结合的方向转变。二是促进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引进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缓解了政府高等教育资源和机会供给不足问题。三是逐步实现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调动了地方政府高等教育发展竞争和高校办学积极性。四是不断扩大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增强了高校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的意识,培育市场竞争主体,激发了高校办学活力,为把高校建设成为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打下了良好基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