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日共同发布了第一部“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我国城镇人口中大多数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仅少数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2007—2008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小组对我国10—100岁城镇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全面测查,结果显示,我国城镇人口中大多数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有11%-15%的人可能具有轻到中度心理问题,有2%-3%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差。2011—2012年,国民重要心理特征调查项目调查发现,农业户口的国民中,心理健康状况“差”的约为2.6%,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约为18.3%,非农业户口中的这两项分别为2%和13.8%。这四年间,国民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相对变化不大,农村户口或农村人口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比城市或非农村人口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差一些。
本次发布的《报告》还对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分析。《报告》称,近几十年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呈相对平稳的状态,有略微上升的迹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逐年改善,与城镇化、国民收入、大学生比例、消费水平、招生数、财政支出等社会因素有关。研究生群体中,总体上心理健康水平整体逐渐提升。
针对幼儿园教师的分析发现,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其中,公办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私立幼儿园教师,城市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农村幼儿园教师。
《报告》列出了六项常见的心理健康需求,需求率最高的是“自我调节”知识,有53.0%的受访者表示需要,以下依次是“教育孩子”“人际交往”“心理疾病防治”“职业指导”和“婚姻”。但即使是需求率最低的“婚姻”方面的心理健康知识,也有28.9%的受访者做了选择,显示出其需求仍然是巨大的。
(刘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