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2月27日 星期三

    这部小说描述的是北洋海军建立以至败亡的三十年间的故事

    “淹没于记忆中的历史……”

    胡晓舟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2月27日   19 版)
    《海军,海军!》,简林、戴寅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8年出版,定价59.00元

        “中国的海防是在什么情况下形成的?中国古文明与西方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是否一直延续到现在?三百年前满族入关对中原地区的影响与18世纪欧洲从海上闯入东方对于中国的影响是什么?琉球事件对于中国几十年长久战略的影响是什么?”这是清史权威戴逸先生对长篇历史小说《海军,海军!》所蕴含的重要历史问题的概括和提要。

     

        这部小说描述的是清朝末年,从朝野声浪滔滔地议论筹建海军到北洋海军建立以至败亡的三十年间的故事。作者把中国近代海军创立、发展、覆没的历程放在国家面对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历史拐点观照和考量,从封建文明相较于野心勃勃、呈上升趋势的资本主义文明所处的没落和孱弱的历史发展阶段出发去理解北洋海军这一凝聚着国人伤与痛的历史话题,不独从政治、军事上,而且从经济特别是金融体系的初建以及西方对其控制权的争夺和把持上着眼,从新颖而独特的角度透彻地揭示在上述因素的合力下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轨迹及其内在的历史必然性,深刻而有创见。从时间上看,国内政局的演变和西方势力对中国的侵入、渗透直接作用于海军的历程;从空间上讲,海军成长的过程不仅与当时国内所有的重大事件都紧密相连,而且和中国的对外关系密不可分,包括和朝鲜、日本、西方列强的关系。作品形象地揭示了这些问题最终所指向的国家百年海洋战略之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正如小说题记中所言:“如何诠释历史,反映着如何界定现在与将来。”

     

        作为学者创作的小说,作品尊重史实。作者从汗牛充栋的历史文献,诸如书信、电报、奏折、日记……中爬梳史料,进而甄别、提炼、剪裁、连缀,加以丰富的想象力,灌注以虚构艺术的勃勃生气,严谨精准而鲜活丰沛,呈现出晚清国内国外、朝野上下围绕中国海军、洋务运动的历史画卷,展现宫廷、衙门与民间,官场、战场和外交舞台中的纵横捭阖、权变谋略、激辩交锋和民心舆情,蔚为大观。

     

        小说以“海军”为题,作者却别有深意地以李鸿章在苏州城屠杀投降的太平军开篇,不但由此让贯穿全书,起穿针引线作用的两个小人物魏经和秦久之登场,而且更重要的是,引出在“助剿”太平天国中劝降太平军并以信用担保其安全的英国军官戈登因“杀降”与李鸿章反目,骄横地追杀贵为巡抚的李鸿章的情节,反映出以坚船利炮、强大武力为后盾的西方列强的不可一世、有恃无恐,也形象地展现出在“千年未见之困境”下兴起洋务运动并加紧筹建海军的李鸿章等人的现实处境之一斑。同时,从此事也可见出当时两种文明体系的错位和不协。小说聪明地把魏经和秦久之这对表兄弟分别安排在李鸿章手下和赫德把持的海关里做事,构成两条海军筹建和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线索。赫德主持的海关以廉洁、高效、有序著称,近年来,频频有文章对此津津乐道。在唯物史观下,小说通过大量史料,以艺术手法表现出赫德真实、完整的面目。赫德一方面作为中国政府的雇员,在中国建立了现代海关制度,为朝廷源源不断地提供大量税银;另一方面,他极力促成中国政府用税银购买英国铁甲舰等军火交易。在琉球、朝鲜半岛等问题上,他可以向清政府提供真知灼见,但同时,为攫取英国在华长久利益,他利用中国海军筹备和建设中的可乘之机而翻云覆雨,竟得以被朝廷任命为中国海防总司……不独赫德有战略头脑,当中国的海军尚在筹建、海洋战略刚刚起步时,久谙商业文明和海洋文明的西方列强都已经闻风而动,竞相向中国施压,争夺购船合同和在中国海军中的地位和权力。

     

        小说全景式地推演了数十年间的海军历程,以大量篇幅描写中外交涉,着重于国家海洋战略层面的反思。日本强行登陆台湾,侵略琉球;法国进攻中国西南,舰队封锁台湾海面,侵略宝岛……风雨飘摇的动荡局面中,小说彰显了沈葆桢等头脑清醒,具有海洋战略意识和远见的能臣干吏和有识之士的历史价值。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是广为流传的世人哀悼民族英雄邓世昌的挽联,悲愤莫名又壮怀激烈。邓世昌驾舰撞向吉野舰的一幕是我们民族记忆中挥之不去的悲壮定格。戴逸先生说:“1894年的战争,那是一场没有打完的战争,其结果影响了整个世界历史的走向……过去的历史过程是否已经结束?至于答案,则需要读者自己思考。”可谓意味深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