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2月13日 星期三

    体系性地将视觉文化发展和中国社会变迁相结合进行研究。

    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的“认知地图”

    周志强 周思妤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2月13日   19 版)
    《当代中国的视觉文化研究》,周宪主编,译林出版社2018年出版,定价89.00元

        自从视觉文化研究在国内崛起,周宪教授可谓此学术领域的领军者。一方面,他主持编译了大量新锐西方著作,直接推动了视觉文化研究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个人和他率领的团队,在视觉文化基础理论、都市文化研究、艺术视知觉命题和景观社会诸领域,开疆拓土,著书立说,开一时学界之新风气。这一部《当代中国的视觉文化研究》可谓是其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国内文化研究学界具有代表性的著作。

     

        本书以社会转型和视觉文化发展的交互阐释为轴心,展开大众文化、先锋艺术、草根传媒文化、城市形象、视觉体制和视觉技术六个“扇面”,构成了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的“认知地图”。

     

        在这部著作中,不同的研究者对社会变迁与视觉建构的聚焦,旨在反思中国社会景观化的过程。建筑的景观化、城市的景观化乃至空间的景观化,甚至整个以图像为媒介的视觉文化产业的景观化,书中皆有详细的研究,凸显出对国家主义美学工程命题的追问和解析。

     

        简言之,对于当代中国文化社会景观的透视,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在书中,作者以城市景观的变化作为中国社会转型的表征,将中国城市景观发展分为不同阶段,进而分析当代中国社会条件下,随着中国社会步入现代化,城市景观所发生的根本变化,并彰显了这个时代景观的消费主义主导下的特征。进而,第四章以资本驱力主宰的城市景观建造为基础,阐释了中国城市中特有的“类西洋景”奇观,从山寨的埃菲尔铁塔到各类异域风情街再到大型购物幻境“奥特莱斯”,城市的商业模式也伴随着西洋奇观的变化从出售新奇到以新奇景观带动销售,再到直接出售新奇的生活方式。

     

        书中第五章主要讨论视觉体制与视觉建构问题,着重于主体观看方式的变化。作者指出,“视觉体制”是表意实践的社会机制,它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形象重构,表征重组的互动实践中相应调整的结构,它既构成表意实践发生的语境,又是表意实践的结果。这一章以视觉性问题为核心问题,以公共视觉性为重点,以博物馆这一视觉体制为对象进行分析。

     

        显然,这一章紧接第四章,在景观化社会如何塑造主体之后,转而关注主体的观看方式,进一步分析了主体的文化要求是如何影响视觉体制的。本书巧妙地选择了体制高度行政化的公立博物馆为对象,公立博物馆反应上的滞后使得其每一个选择与变化都鲜明地反映了文化结构对特定公共视觉性的需求。博物馆表征模式从图释型表征到知识型表征,再到如今的体验型表征,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变迁中大众、专业与主流文化的博弈与妥协。

     

        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通过“微时代”媒介很好的完成了与个人观者之间的双向视觉互动,在微博中拉近自身与大众的距离。故宫博物院与故宫淘宝两种不同风格的媒介将知识型表征与体验型表征相结合,较好地调和了专业与大众,知识与娱乐之间的矛盾。

     

        然而,视觉建构下的主体观看方式在这个时候开启了一种过滤功能,视觉建构下的主体不再能“看见”所看之物,而只是“看见”视觉建构起来的观看方式下能看见的东西,对其他事物视而“不见”。

     

        在这里,研究者通过自己独特的分析,让读者领会到视觉建构下主体观看的一种吊诡状态:“看却看不见”。正如作者所论,大众媒体的出现使得观众形成了一种注意力分散的扫视习惯,这种新的观看方式顺应了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重感性体验和情绪化的趋势,但是同时人们也在这种趋势之下丧失了深度观看的能力。随着历史人物的萌化和历史事件的八卦化,以往在博物馆中获得的历史深度体验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尤瑞所说的“游客凝视”,即一种搜寻奇观的眼光,只会享受景观化的场景或氛围,而不会去深究其内在的复杂含义。所以,体验型形象抹去了观众遗忘体验中的秩序感和差异性。于是,个体丧失了认识自身的能力,把外在景观认同为“自我”,沉浸在一种主体自由的幻觉之中。

     

        通过对城市景观与公立博物馆两个例子的阐释,本书清晰地展示了视觉景观中的社会与视觉建构下的主体内涵。在城市景观与公立博物馆的表征策略随着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社会变迁与视觉建构的交互关系,同时在这之中我们也见证了视觉文化是如何走向当代快感型消费主义文化的。

     

        城市与博物馆都是地理学意义上的景观,而在前三章中,本书也阐述了文化层面的视觉景观建构,以形象、视觉表征、视觉性、视觉建构四个基础概念分别阐释了大众文化、先锋文化和草根文化的发展演变与特点影响。大众文化制造一种浪漫的主体幻觉,而草根文化则具有强大的“情感动员”力,这两种文化的造梦机制和情感狂欢性使得社会与主体越发陷入一种境地:一方面,现实日益精美——这种“精美”已经成为一项被人们强烈认可的文化塑造工程;另一方面,则是人的“去反思性”“非批判性”眼光的养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