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2月13日 星期三

    拂去尘沙:考古中的新疆历史印记

    唐济川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2月13日   18 版)
    《拂去尘沙——丝绸之路新疆段的历史印记》,王瑟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4月出版,58.00元

        一本书,能被不同领域、不同阶层的不同人群所共同追捧,并加以不同维度的解读,无疑是作者最大的欣慰和写作成功的标志,也无疑是对出版者品味的嘉许和对编者慧眼识珠的最好奖赏。光明日报高级记者、新疆记者站站长王瑟所著、三联书店出版的《拂去尘沙》,正是这样一本具有多重价值、多维意义的好书。

     

        历史学家作为考古专著,社会学家当作文化读本,新闻工作者当作写作范本,文学创作者从中引发复原新疆数千年历史活剧的灵感,宣传思想工作者当作宣讲新疆史的鲜活教材。更有甚者,一位内地的探险旅游爱好者,竟然将此书作为来新疆的猎奇指南,组成了20人的自驾车队,沿着该书留下的“丝绸之路新疆段的历史印迹”,在新疆狂驰了一个月之久……

     

        正如王瑟在《翻阅吐鲁番这本大书》的结语中所言:“可能就那么不经意,可能就在你回头看一眼的地方,就有经历了几千年时光的历史文物,它让你感受到中国历史的厚重,更感受到中国历史的灿烂。”从对达玛沟佛寺遗址发掘成果的考古追踪,从对于阗画派对中国美术史影响的溯源,从对吐鲁番出土的那一枚“饺子”的鉴别,从对“五争车师”、高昌灭亡到西域36国的遥望……,王瑟没有像一般新闻报道那样,停留在对考古发现的“猎艳”“猎奇”上面,而是以每一个考古发现为由头,以一墓一城、一砖一瓦、一塑一画等等为牵引,去探索历史的真谛,去追寻千年文脉,去诉说真实历史中的中国故事。

     

        比如,一只鸡鸣枕引发了中华传统属相文化演变史,一枚饺子还原了中国西域的农耕文化史,从洋海古墓中的一条裤子追寻西域纺织服装史,从通古斯巴什古城导出中国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史,从而告诉世人:“(新疆)这里是一个多文化、多宗教、多民族共同生活与发展的家园”,早就有了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早就点燃了中华文化的薪火!“大量出土文物承载着西域佛教建筑、壁画艺术、雕塑艺术、佛教史、文化史内容……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从而以铁的事实厘清了被民族分裂分子故意绕成的那个历史的“一团乱麻”,也澄清了被“三股势力”极力想搅浑的那“一池浑水”,还原了作为中国的、中华民族的新疆的发展史、民族和宗教的演变史。

     

        这是“对考古发现的再发现”。正如作者书中所言:“其实我们用现代的眼光看待历史,本身就有一个不断发现、不断重新认识的过程”。王瑟这种建立在政治自觉、文化自信基础上的“拂去尘沙”行动,使考古发现、新闻报道有了更深层次的政治意义、文化意义和现实意义。

     

        “滚滚黄沙掩埋了多少历史,没有人知道……”你知道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何处是曾经的佛教中心,何处曾是佛法汇聚之地?你知道唐僧西天取经的真实情况吗?你知道唐代小学生的作业吗?你知道古人的体育运动是什么?……王瑟引人入胜的笔触,不仅把读者带到了一个个考古现场,而且引导人们站在现场又跳出现场去往历史的深处,去探寻历史之谜、人类之谜。

     

        “相信这片土地上还有许多没有被人发现的秘密,而更有许多惊人的秘密——可能是改变当今人们的认识的,可能是改变世界认识的。”王瑟在揭开神秘高原塔什库尔干拜火教遗址是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之谜后,仍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事实也的确如此,新疆的每一次考古发现,都会让世界惊艳。王瑟既有人类的共同好奇心,更有作为新闻人“揭开事实真相”的责任心,以及作为文化学者的良知和探究之心。为此,数年间,他沿沙漠连着沙漠的黄沙之路、点点绿洲连接着的通天大道、一马平川成就的草原之路,用历史的、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立场和方法,将一处处、一点点的发掘成果,以历史发展的纵向为经,以人类文明的横向交流为纬,再现了人类四大发明在西域新疆这片辽阔土地上相互交融而形成的神奇文明大观。

     

        王瑟书中提供的众多晶莹水珠所折射的光芒,照进了历史的深处,照亮了历史的脉络。比如,对拜火教遗址的报道,不仅利用物理、化学等分析出的结论,对发掘做了事实充分的论证,而且从《周书》等史料中作了追根溯源的梳理。同时又从人类学、社会学、生物学等多学科领域提出了待解的四大谜团,引导充满好奇心的人类探寻远去的历史背影。从而不仅使这些作为新闻报道的文章有了历史的纵深感,更有了一种世界视野、人类视野的大广角。

     

        时下的新闻,陈述表象的多,有思想有观点的少;应时应景的多,记录时代变迁的少;就事话事的多,引人思考的少;做旁观者的多,当进入者的少。能让人反复阅读咀嚼、甚至引发某种兴趣、激发某种热情、导入某个领域、追寻某个奥秘的更是凤毛麟角。无疑,王瑟的作品属于后者。

     

        一般的考古报道,看一下发掘报告,采访一下考古队员,也许就可以成篇。再好一些的,能道出该次考古的价值,就算“深入”的了。但王瑟却不是这样,《拂去尘沙》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不仅记录了现场看见的,从考古者的嘴里听见的,而且说了考古者没有说的,那就是让沉睡千年的文物说话,让人们聆听历史的回声。

     

        这不是方法技巧的高下,是立场与态度的不同,是良知与责任的区别。王瑟怀着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为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为着对社会担当的一种责任而来。《拂去尘沙》就是最好的见证,这也是他多年以来孜孜以求的境界和心血智慧的结晶。正因为如此,才使这本书有了多重解读的必要和价值。这,不是任何一个新闻工作者都能达到的高度,也并不是每个新闻人都会有这份责任自觉。《拂去尘沙》自然也是王瑟用文字为新疆以及全国考古工作者铸就的一座无言丰碑。

     

        以上,如是我感,愿为荐书之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