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 纸 |
杂 志 |
分类力荐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2月13日
09
版)
【世界史】 米什莱在1831年写道,“要解释法国,世界史绝非多余。”本书堪称米什莱此言的回响。来自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等学术机构的122位学者共同参与,选取法国历史上的146个时间点——从公元前34000年肖维岩画的创作到公元800年查理曼大帝加冕,从1793年自然历史博物馆在巴黎建立到2015年《查理周刊》恐袭事件——一个时间点一篇文章,梳理了法国历史上重要事件和现象,涉及政治、社会、文化诸方面,论述了法国与世界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在众多法国史作品中,本书的独特性在于强调了法国历史上来自世界各地的“非法国因素”,正如论者所指出,它揭示了一个朴素真相:和地球上所有国家一样,法国自古以来便置身于世界之中;法国始终影响世界,世界也持续影响着法国。 |
【传记】 回顾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思想谱系中的知识分子,林语堂是不可或缺的名字。坊间颇多林语堂传记每每围绕其生平和作品做文章,关于他的研究和书写仍有不小空间。多年潜心治学中西文学文化的本书作者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比较文学博士,对民国知识分子特别是林语堂研究极有心得。他在这部传记中沿着传主的成长轨迹、思想脉络,有叙述也有判断,努力深入传主的精神世界,意在重新发现作为文学家的林语堂的批评家、哲学家、思想家等多重身份,使得读者能够凭借这部传记走近这位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文化人物,并尽量看到他立体、真实的面貌。作者在写作前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并加以梳理、取舍与整合,书末所附“林语堂全集书目”更是具体到每篇文章的标题、所载报刊名称、年月日甚至版次、页数,殊为难得。 |
【长篇小说】 美国当代小说家保罗·奥斯特的写作始终追求探索和多变,年逾古稀的他在这部厚达八百多页(截至目前他的作品中篇幅最长的一部)的长篇新作中依然显示出旺盛的创作力和对叙事、结构等小说技巧有所拓展的热情。这是一部情节写实、结构巧妙的作品,讲述了上世纪中叶一位美国的东欧移民后裔的成长故事,书中主人公弗格森1947年出生于新泽西州纽瓦克的一家医院,他的生活就此展开。作者用彼此平行的四条线索推进主人公的命运走向——四个弗格森的成长环境、情感世界乃至交际范围不同,他们的人生在并行中成为相互的映照和注脚。四个近乎独立又有联系的成长故事中,他写作中常常出现的诸多主题得以集中呈现,彼时美国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也有所涉及。他在书中追忆并反思过去,也不掩饰其未来创作的“野心”仍值得期待。 |
【散文】 某种意义上,《一蔸雨水一蔸禾》是一本从精神气质上与忙碌高速的现代生活背道而驰的书,也是一本相当个人化的书。但也因此,它成为喧嚣都市中难得的一股纸上的清流,令人据此凝神静气地观察身边事物、正视生活本身进而审视自己。花鸟鱼虫、春夏秋冬带来的自然风致被作者蔡皋敏锐地感知并捕捉到,她从房舍内露台上的花木空间看得到细微变化的小世界,连同她所品咂出的生活滋味、记忆映像,这些看似随意、琐碎的片段被她搜集、表现出来,成为她在书中绘出的朴拙可爱的插画或者写下的童趣与沧桑交融的文字。蔡皋是画家,有多部极富中国传统气质的图画书行世,也曾是小学老师、童书编辑,如此经历赋予她很好的文字感觉和艺术表现力,又葆有未泯童心,这些特质在这本书中有所呈现。 |
【博物文化】 今天,世界各地都有“鸟人”一族,热衷于到野外观察鸟类。有些人的这一爱好甚至发展到狂热的程度。但这一爱好的历史却并不算悠久。《丛中鸟:观鸟的社会史》指出,从史前到18世纪末,人类只是在“看鸟”而非“观鸟”。本书把“现代观鸟之父”的名号给予吉尔伯特·怀特(1720-1793)。怀特以《塞耳彭自然史》一书享誉自然文学史,他观鸟的方式、对待鸟儿的态度对后世“鸟人”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作者亦是一狂热“鸟人”,他以17个关键词结构本书,追溯了历史上人类是如何对待鸟类的,讲述了近代以来观鸟运动的兴起,再现了观鸟如何由一种个人消遣发展为有组织的群体活动,并最终成为产值达几十亿美元的特殊产业之过程。“鸟人”“鸟事”,趣味十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