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1月09日 星期三

    参与创造历史 《失落的勋章》重现一战华工“以工代兵”

    方文国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1月09日   01 版)

        本报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结束第100年之际,世界知识出版社在京举办了《失落的勋章: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劳工》新书发布会。该书策划人李刚在会上说,做这本书无他,只为了让更多人知道、了解那一段历史,知道那些中国劳工们所付出的汗水、鲜血和努力。他们在实际上参与创造了历史,即便是主观无意,他们也应该被历史铭记。

     

        一战——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机械化战争,劳工是这台现代化战争机器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英国政府来说,劳工的使用目的是“减轻士兵的非战斗负担”,“协助后勤部门完成工作”。华工在战区被派往各地的非军事区工作,如兵工厂、火药厂、化工厂、火车站、码头、机场……华工被称为“优秀的多面手”,他们劳作的身影遍布英法,为协约国的后勤保障做出了巨大贡献。李刚说,很长时期以来,由于英法等国的刻意忽略,赴欧参加一战的华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被遗忘的群体。但是,他们在那段历史中为协约国取得战争最终胜利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不该被忽略。

     

        华工不仅为协约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对中国近代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世界知识出版社总编辑章少红表示,正是由于华工赴欧参战的奉献和牺牲,才使得中国近代以来首次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巴黎和会。巴黎和会上,中国主张收回德国在山东租界和特权的诉求被无视,彻底引发全民义愤,五四运动由此爆发。而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也迅速觉醒,转向并接受了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所送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由是成立,轰轰烈烈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也由此拉开帷幕。

     

        华工在当时也引发了中国全社会对工人的重视。蔡元培说:“此后的世界,全是劳工的世界。”1919年,北大学生在游行活动中向北京居民分发17万份印有“劳工神圣”标语的面包。康有为在巴黎和会期间给时任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陆征祥写信表示:“吾国参战之功,为工人最大”。晏阳初说:“中国如在和会上有任何胜利,都不是外交家的辞令换来的,而是被中国人轻视、被外国人践踏的中国苦力挣来的。”此后,工人和华工的地位在中国有了很大提高,甚至成为后来中国大规模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榜样和先声。周恩来曾在天津《益世报》发表文章表示,旅法华工是勤工俭学运动的开拓者,华工归国以后,“以其所学增益社会”,在中国社会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持续了三年,从1919年到1920年,有1600名中国人追随着一战华工的脚步,踏上寻找救国良方的法国之旅,后来他们中的很多人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成为中国革命事业的中流砥柱。

     

        《失落的勋章: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劳工》以写实型油画为叙事主线,根据历史史实,在字里画间将一战中国劳工历史做了一次简略的重现。这些参战的华人劳工,都是当时中国最底层的人群,绝大多数还是文盲。他们无知无识、懵懵懂懂地来到陌生的欧洲大陆,战争的中心,承担着为战争提供后勤支持的繁重工作,并在困顿和苦难中向西方社会展示了中国人优秀的品质:乐观、坚韧、忠诚、勇敢。他们被要求直接进入战场,从事挖战壕、清理战场、掩埋尸体等工作,没有任何防护,经常直接面对德军枪炮、坦克、飞机扫射、轰炸,遭受了重大牺牲。战争结束后,华工仍留在战场进行清理,仍有不少人死于遗留炸弹、地雷的爆炸。整个战争期间,华工死亡、失踪约达2万人。这些参战华工对于一战协约国的胜利有着特定的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侯中军表示,《失落的勋章: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劳工》一书资料详实、表述准确,基本将中国华工在一战中的产生背景、地位和影响、发展关键节点一展无遗。华工在一战中的重要地位,长期以来,无论是在西方一战史研究上,还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都处于非主流的边缘化状态。2018年一战终战迎来百年,2019年也将迎来五四运动爆发100周年。“华工作为五四运动重要推动者之一”这一历史事实,目前已有很多档案可以证明。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我们再次将目光投向这一重要却又被忽略的群体,推出具有纪念意义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了解这段历史。将百年前先辈们为了追求中国社会进步而受苦受难的历史展现出来,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方文国)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