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1月02日 星期三

    《观念的交织》透视明清之际中西自然哲学的互动

    韩玉芬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1月02日   02 版)

        本报讯以水晶球宇宙体系、四元素说为核心的西方古典自然哲学,和以气论、五行说、浑天说等为代表的中国自然观念相遇会产生什么样的火花?这是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一个重要论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孙承晟研究员新著《观念的交织:明清之际西方自然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对此进行了深入而富有启发性的研究。该书作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2012年启动的“一二五”规划项目课题之一,2018年被纳入“科技知识的创造与传播研究丛书”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该书分上下两篇,以文化互动的视角对明清之际经由传教士传入的西方自然哲学及其对中国士人的影响进行了系统探讨。上篇以十六至十七世纪耶稣会的智识框架为背景,梳理明清之际传教士对西方自然哲学的翻译与引介,对利玛窦、熊三拔、阳玛诺、龙华民、傅汎际、高一志、南怀仁等人的自然哲学著作进行文本分析,考察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因中国本土文化所作的调适或变通。下篇以传入的西方自然哲学为框架,从月上世界到月下世界,分别从水晶球宇宙体系、四元素说、三际说、地圆说及相关的自然知识等方面,分析王英明、熊明遇、方以智、揭暄、游艺、王锡阐、梅文鼎、张雍敬、李明徹等中国士人对这些知识的反应与接纳。通过这样的双重比较,深入阐释了两种不同文化碰撞时产生的互动效应,传教士和中国士人两个群体对“他者”文化的认知和对“自我”文化的认同,以及跨文化交流中传播者和接受者的相互塑造和观念交织。

     

        作者指出,历史上的东西文化交流中,传播者的适应策略和接受者以己度人的“创新”是一种普遍现象。面对中国的文化传统,明清之际的传教士采用适应的策略移译西方的观念,如以中国观念相比附、采用中国传统术语、用元气和阴阳理论辅助解释等;中国士人在评判传入的西学时,则多以中国自有的观念理解或会通,同时以新的视角对中国的传统观念进行重新审视或诠释。尤其是揭暄将西方自然哲学的相应部分作了变形进而整合到传统的元气学说和阴阳理论中,形成中西合璧、自洽连贯的元气旋涡说,极具典范意义。明清之际中西自然哲学相遇呈现出万花筒般的文化调和以及观念交织,深刻反映了传统与西学、自我与他者的复杂互动,同时在中国士人间也产生了有清一代影响深远的“西学中源”说。

     

        《观念的交织:明清之际西方自然哲学在中国的传播》结构新颖,是第一部系统研究明清之际西方自然哲学在中国传播的著作,引用了大量中西文原始文献和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不仅描绘了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中传教士与中国士人互动所形成的独特历史图景,在观点和理论上亦富有启发意义。(韩玉芬)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