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12月19日 星期三

    悼世家

    张恩和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12月19日   03 版)

        12月8日,世家走了,突然也不突然,不突然又有点突然。三月份查出癌症,立刻手术,接着化疗、放疗,虽然面部有些变形,说话吐字不清,也不能正常饮食,但病情看来比较稳定。医生告之生命大概可维持五年。我听了很放心,对朋友说,活到我们这把年纪,谁敢说自己五年内不出问题?医生这样说世家,就很不错了。没想到只过了半年多,他就走了——听他夫人说,当天他还能在屋里走动,午睡后就没有醒来。

        网上一片唏嘘,都说世家人缘好,为鲁迅研究默默地作了一辈子贡献……

        我认识世家是在上世纪中期,他身在北陲边地,才三十几岁就任爱珲县教师进修学校书记兼校长。但他“不务正业”,因为热爱鲁迅,一心扑在鲁迅研究上,创办了一本小刊物《读点鲁迅》。那时群众组织办的报刊不少,都是搞大批判,以鲁迅研究为专务的则是全国仅有。当时全国都在提倡“读点鲁迅”,世家即以此为刊物命名。刊物的所有编务几乎全由他一人担任,还要四处约稿。亏他不但有精力,更有眼光和气魄。他几乎联系上了当时国内所有老一辈鲁迅研究专家:唐弢、王瑶、李何林、楼适夷、赵景深、薛绥之、林辰……也联系上了我这样年龄层的一些人。他主要通过写信联系,也利用出差登门拜访,辛苦奔忙,陆续出版了几期《读点鲁迅》,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不小影响。也正因此,文革一结束,他就被黑龙江省社科院的鲁迅研究和王观泉推荐,从黑河地区调到哈尔滨省社科院编《鲁迅学刊》。再不久又被鲁迅博物馆看中,费了很大功夫,以办刊物的特专人才为名把他调进了北京。而他也就由一名纯粹的党务工作者和行政管理人员华丽转身,成为全国知名的鲁迅研究编辑家和专家。

        世家调到鲁迅博物馆办刊物,开始物质条件很差。那时刊物还是内刊,刊名《鲁迅研究动态》。编辑部在鲁博旁边的西小院,一间不足十平米的平房,既是世家宿舍,也是办公室。只要多进去几个人,就要坐到他床上。因为他烟瘾大,加上爱喝酒,屋里经常弥漫着劣等烟草和酒精的混合气味。但这不影响朋友们高兴聚谈。特别是天津出版社的李福田、人民日报社姜德明、黑龙江社科院王观泉来了,北京的朋友都爱去凑热闹,谈天说地,兴高采烈。而世家也习惯在这样的氛围中思考,工作。后来,条件有所改善,刊物也成为公开发行的《鲁迅研究月刊》,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编辑部的人手虽有所充实,主要工作还是他多担当。他几乎是以编辑部为家,踏踏实实,埋头苦干。一个时期在鲁迅博物馆内传出一句话,说是“馆里只要还有两个人工作,一个是锅炉工,另一个是王世家。”

        世家对待编辑工作信守两个原则,一是热情重视青年作者,一是充分尊重作者的写作。《鲁迅研究月刊》当然少不了老专家老作者的稿件,但不断有更多年轻人进入鲁迅研究领域,他们的稿件也越来越多。他们固然有朝气,有创见,但免不了存在这样那样的毛病缺点。对这些稿件,世家总是尽量去发现优点,而对缺点不足则不辞辛劳耐心提出。这很让一些作者感动。对待稿件,特别是一些老专家老作者的稿件,除了明显问题和严重语病,或实在要压缩篇幅控制版面,他尽量不改动删削。他说他不是语文教师,不想改变别人的写作个性和风格。比较现在许多报刊编辑,实在值得提倡和学习。

        世家和他的朋友王观泉一样平时爱好收藏。观泉喜欢收藏宜兴茶壶,世家则喜欢收藏作家手稿。他们更还有一个共同爱好是集邮。据说他们集邮都有水平,藏品丰富,价值很高。我没有这方面的兴趣,但对世家的爱好十分尊重和支持。我偶有作家来信,随看随弃,并不爱惜,世家知道就问我要。有一封丁玲给我的信,谈及她和沈从文,是一次丁玲邀请唐弢先生和我观看她女儿蒋祖慧导演的芭蕾舞剧《祝福》首演时(丁玲请唐弢先生给她女儿芭蕾舞团讲鲁迅,唐弢先生转命我去),我问她情况,当时说不清,她回家后就给我写信。有朋友知道为我惋惜,说丁玲这封信不但有文物价值,还有学术价值,很值钱啊!我则莞尔一笑,说,宝刀赠英雄,红粉遗美人,这信给了世家,可谓得其所哉!

        世家平时留长发,蓄胡须,挂一付用细绳拴着的眼镜,穿着打扮颇有个性,因而也遇到一些意外的遭遇。拍摄20集电视连续剧《鲁迅与许广平》时,有一场当年《京报》报馆的戏,场景设在鲁博院内的鲁迅故居。导演史践凡看见世家,立即拉他参演报馆编辑,都不用化妆,形象比剧组的演员还逼真,而世家也因此上了一回荧屏,过了一把演员瘾。还有一次我们二人坐公交车,车上见上来一胡子老人,立马有人让坐。他因为年龄比我小,硬是要让我坐下;别人看他把位子让给了没有胡子的人,觉得他是想多占坐位,就不再给他让坐。于是他只好一路站着,还要忍受人们怪怪的目光,让我很是过意不去。

        现在,这个可爱的老头说走就走了,真让人有些凄然。据他夫人说,他临行前两天是有感觉的,不时自言自语:走了,走了;结束了,结束了!还告诉妻子,给三个女儿每人留一万元钱。每人一万元钱,在现在算什么遗赠哪!世家收入不高,除了生活用度,余钱就买书买邮票,还买点烟酒,能有多少积蓄?他一生说不上清贫,但说比较清寒,也庶几不差吧。不过,他的一生,除留给朋友许多美好回忆,更有他编辑的那么多期刊,以及皇皇几大套鲁迅的书,我想,一个人身后能留下这些,也就足够,足够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