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12月12日 星期三

    郭宏安(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

    最令人惊奇的地方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12月12日   20 版)

        我第一次见到刘硕良先生是1982年无锡的法国文学研讨会上,交谈中我觉得他是一位有战略眼光的出版人,气度很大。不曾想他通过会议、电话、书信联络了外文所的许多人,把一个外省的新出版社搞得风生水起,成为一支外国文学出版生力军,雄踞南国,称霸一方。尤其让我吃惊的是,他在80岁的时候策划出版了一套当代著名翻译家精品丛书,旨在彰显翻译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为有关人员提供鲜活生动的个案参考和借鉴,促进译德译风的纯正和翻译质量的提高,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慧眼独具,他代表了出版社独特的眼光总是不错的,这还不算完。

        让我感到吃惊的事情接踵而至,他居然在86岁高龄的时候又编注了一部大书,就是眼前的《春潮漫卷书香永——开放声中书人书事书信选》。这部书分上下两卷,时间从1980年到2018年,短的有几句话,长的差不多3000字,既有外国文学方面的指导方针,也有翻译的艰苦与乐趣,翻译的主张和心得,出国访学的经验和体会,还有读者的接受情况,当然也少不了慨叹翻译报酬的不公。这些细节表达了一种作者和出版人之间的健康关系,即相互的理解和支持,也显示出翻译和出版事业的尊严。特别是它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文献价值以及出版时机引来众多的围观者。

        近800封信的主要部分写于20世纪80年代,那是万象更新,百废待兴的时代,是血脉贲张,激情昂扬的时代,也是日新月异,风起于青蘋之末的时代,更是老中青三代宝刀不老,身强力壮,初试锋芒的时代。抚今追昔,不甚感慨。俱往矣,我们已经回到更为理性,更为平和的时代,正在开启继续改革和开放的时代。一个国家强盛,文化方面的建设必不可少,我们越来越感到文化的自信有多么重要。我已经75岁了,距离我最初认识刘硕良的时候已经三十多年了,有幸参与了那个伟大时代的创作。书中收入我的那封信写于我认识他的第二年,我已经忘了写过的信,只知道我那时候还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年轻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