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12月12日 星期三

    祝福与寄语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12月12日   20 版)

        叶廷芳(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

     

        80年代初外国文学方面的出版社有几家比较醒目,一个是江苏的译林出版社,另一个是广西漓江出版社。尽管我翻译很少,与漓江也有不少的联系。这里头联系最多的刘硕良,他不仅做文学,还创办了《人与自然》,还关注到卡夫卡的短篇小说。他非常有事业心,一方面行政工作经验丰富,另一方面,他的魄力大,信心强,组稿盯得紧,好多事情是被他“逼”出来的。

     

        刘硕良在主持漓江出版社外国文学出版期间,培养了不少人。漓江的编辑,从吴裕康,到现在的张谦,都是北大的老校友。有了这样的接班人,我为漓江感到高兴,相信漓江出版社将来会有更多的建树!

     

        王逢振(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

     

        我可以说是漓江的老朋友,亲眼看到漓江起点高,发展高,别人在忙着搞侦探小说,而漓江一开始就抓高品位的外国文学作品,对理论、资料也很重视。刘硕良是一个很有眼光的出版家,而在沟通译者、作者的关系方面他又是一个很有人脉的出版家,你从这些信里就可以看出他的为人和作风。

     

        不过漓江走的路还是坎坎坎坷坷的,这里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我的感觉这几年又回归正路了,这是复兴之路。

        谭立德(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

     

        刘硕良视野开阔,关注面广,老是有新的点子,退休以后还去云南办《人与自然》,引进《我的野生动物朋友》。特别值得肯定的是他把理论研究作品的出版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在出版社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努力为《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推出了7个品种,我们和译著者、读者都很感激。

        赵振江(北京大学教授):

     

        我在北大教书,同外文所关系密切。我跟漓江出版社或者跟刘硕良先生联系也是通过外文所。我向来觉得翻译家和编辑都应该特别受人尊重,因为他们是为他人做嫁衣,需要有高尚的服务精神和精湛的业务素养。我为漓江译过米斯特拉尔、希门内斯和洛尔卡的诗作,还为刘硕良介绍董燕生先生重译塞万提斯名著《堂吉诃德》,在海峡两岸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热烈祝贺《春潮漫卷书香永》书信选的出版,也希望漓江出版社再创辉煌。

        林洪亮(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

     

        我和刘硕良认识是在1980年,那时他的年龄也不大,和我们差不多,反应灵敏,腿脚勤快,常到个人的家里组稿,商量。我和文美惠两个人在诺贝尔丛书里一共有四本书出版,他在推广外国文学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漓江出版社其他的同志也很努力,一些不挣钱的东西,也能凭独特的价值安排出版。最近他们出我的英文自选集,我很感谢。

        冯植生(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

     

        八十年代漓江出版社新办,在大家的概念里面,广西好像没有什么名堂,没有什么名气,在人们并不看好的情况下,刘硕良挺身而出,使漓江走向全国。

     

        真正打造好一个名牌出版社是要有许多人长时期团结奋斗的。作为一个广西人,百色人,我为家乡的出版业发达道路致以最诚挚的祝福!

        李频(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我跟刘硕良先生开始打交道是1999年,《出版广角》做新中国出版五十年特辑,每天晚上都是十二点左右接到他的电话,我当时不理解,“书信选”出版之后我才感悟到了刘先生真是有很高的策划力和执行力。这与刘先生的经历有关。他是湖南人,湖南人勤快、敢作敢当,不达目的不会轻易罢休。还有,他毕业于长沙清华中学,进过新干班,做过李锐、朱九思、廖经天的学生,同学中有钟叔河、朱正等一大批人才。他在广西在漓江的出色表现是有历史渊源的。我同意白烨先生的意见,重新认识刘硕良,重新认识改革开放中的外国文学事业。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